第五章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为了科学地评估案主的处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介入方案,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的有关知识。人的行为的形态及其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本章将秉持“人在环境中”的社会工作理念,对人的行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动因及其相互关系,对人的行为的生命周期变化及其机制做一个简要的阐述。第一节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一、人的行为通常所说的“行为”一词,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而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针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包括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这里所说的“行为”指的是广义的行为。当然,在这一广义的“行为”概念下,对于行为的本质和具体过程,不同学科和学者又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关于这一点,本章第二节有详细的阐述。人的行为具有适应性、复合性、变化性、多样性和累积性等重要特征。第一,适应性。所谓适应性,是指人的行为是人类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是人类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动物行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但其适应能力比人的行为要差得多。这首先表现在,动物的行为大都是初级的本能行为,这些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多是被动地接受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主动地创造和学习的结果。而人的行为则大多是习得性行为(acquiredbehaviors),是经过创造性思考而生成的。其次表现在,虽然动物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人类的学习能力比动物要强得多。生物学上一般将学习方式分为四种:习惯化(habituation)、印随学习(im-printinglearning)、联想性学习(associativelearning)和洞察性学习(insightlearn-ing)。生物学研究表明,动物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其学习方式多是初级的习惯化和印随学习,而人类则基本上是高级的联想性学习和洞察性学习。人类正是由于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建构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系统。第二,复合性。所谓复合性,是指人的行为是由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的行为也受生物或生理因素的影响,但除此之外,人的行为还要受非常复杂的心智过程和社会一文化设置的影响。人的行为的复合性使人的行为的逻辑和机制比动物行为要复杂得多,也更难以预测和控制。这也正是为什么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要综合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