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学重点1.鼻(nose)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2.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组成,骨支架则由鼻骨、腭骨鼻突和上颌骨额突组成。3.危险三角区: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面部的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4.一般所指的鼻腔为固有鼻腔,固有鼻腔经鼻内孔(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阈)与鼻前庭交通。5.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聚成血管丛。该区称为利特尔区。6.后鼻孔:主要由蝶骨体(上)、蝶骨翼突内侧板(外)、腭骨水平部后缘(底)、犁骨后缘(内,即左右后鼻孔分界)、围绕而成。7.鼻甲:鼻腔外侧壁从上到下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个间隙,分别称为上、中、下鼻道。8.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在该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则为总鼻道。9.钩突、筛泡: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突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其后上方的隆起,名筛泡。两者之间有一个半月形裂隙,名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名筛漏斗或筛隐窝。10.鼻道窦口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鼻道窦口复合体(OMC)。11.蝶腭动脉经蝶腭孔进入鼻腔,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外侧支分成数目不等的鼻后外侧动脉,并进一步分成下鼻甲支、中鼻甲支和上鼻甲支供应鼻腔外侧壁后部、下部和鼻腔底。内侧支也叫鼻腭动脉横行于鼻腔顶部,经蝶窦开口的前下方至鼻中隔后部,分出鼻后中隔动脉,供应鼻中隔后部和下部。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丛,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此区称为利特尔区。12.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如上矢状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为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