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反贫困社会工作贫困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直到今天,虽然全球经济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但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又是引起各种矛盾乃至冲突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济贫帮困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传统领域。自17世纪初英国实施旧济贫法以来的各种济贫实践,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着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务知识。本章首先对有关贫困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概略介绍与讨论,并对我国当前的贫困现象进行具体的描述与分析,然后着重介绍、讨论社会工作有关济贫帮困的实务知识。第一节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一、贫困的概念贫困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在传媒及Et常生活中它被人们广泛使用着。但究竟什么是贫困,或者说,如何对贫困做准确的界定,即便是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也存在分歧。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往往对贫困有着不同的认识。我国学者大多将贫困界定为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西方学者则认为,贫困应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等多种内容,如过不上像样的物质生活、没有健康的身体、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政治上受歧视等。比较中西方学者对贫困理解的差别,可以认为,我国学者倾向于对贫困的狭义理解,西方学者则偏向于对贫困的广义理解,这是由各自所处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所决定的。实际上,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较长时期内难以维持一种生理上所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这个定义偏重于对贫困的狭义或绝对意义上的理解,也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贫困的相对意义上的理解,应该说,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以下就什么是绝对贫困、什么是相对贫困作进一步的区分。1.绝对贫困关于什么是绝对贫困,我们首先看看一些中外学者作出的界定。英国学者S.朗特里(Rowntree)于1899年最早提出“初级贫困线”的概念。他指出,所谓“初级贫困线”是指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它仅是勉强维持生存,而不是生活的界限。这样一种最低量并不意味着能成为一种合理的生活水准。从朗特里的界说可见,“初级贫困线”即绝对贫困线。我国学者周彬彬则指出,绝对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水平,低于此线就是贫困。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都不包括在内。他进一步指出,绝对贫困的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的发展水平相关,只进行客观的衡量、比较,不受外界生活水准变化的影响。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