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福利国家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国家明确地为个人福利承担责任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个人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特殊化,因而也就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增强。同时,在工业化社会中个人面临的生活风险也比农业社会大得多。所以,个人既不可能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保证自己的基本需要的适度满足,也不能完全靠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各种类型的会员组织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得到适度的满足,也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个人及其家庭陷入不幸和痛苦之中,而且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社会解体。因此,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国家逐渐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承担起必要的社会福利职责。国家由于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福利的职责,也增进了国家的合法性。当然,在国家为个人福利承担责任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方面,争论始终是存在的。不过,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化社会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存在的各种风险的事实,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改良主义者或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力的增强,主张国家在推进公民福利以至推进更大的社会平等方面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的观念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把社会福利视为国家的首要责任的潮流,以至形成了“福利国家”。但是,追究起来,福利国家的概念比实际的福利国家出现得还要早一些。一、福利国家概念的提出对于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是如何成为英语中的welfarestate,格伦内斯特进行过比较清晰的梳理。他说:“‘福利国家’这个术语的来源不明。它的来源甚至可能不是英语!Wohl{ahrsstaat(德语,福利国家)一词原被右翼批评家用来形容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社会民主魏玛共和国。当时带有贬义,指过于关心社会福利的温和的社会,与德国的自傲及军事力量不相称”。后来,该词如何被译成英语并被赋予肯定的意义,则不甚清楚,不过亨尼西认为,该词最早是牛津大学教授齐默恩和经济学家乔治·舒斯特爵士所译,并且引用后者的话说:“我用‘福利’国家一词,是淡化‘强权’国家独裁者的影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表明他们自己也要为其人民创造福利。”再后来,“这一中心思想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坦普尔主教大人所利用,并因他撰写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