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认知/行为理论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人们的烦恼是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和他们的看法、情感与行动带来的。——Ellis,2001:16行为治疗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Cooper&Lesser,2005:168尽管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是从不同的理论路径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的,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认知行为治疗即为两者整合的结果。本章将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三者整合为认知/行为理论以实现一个较具整体性的理解,它们以结构化的方式干预个人的行为或认知,有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其具有有效性,已成为流行的、应用广泛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第一节理论脉络行为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建立在有100年历史的行为科学原理之上的。行为治疗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治疗各种问题行为,它是在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某种反动。众多研究表明,行为技术训练是有效的,并且成为传统精神分析的可行的替代选择。20世纪60年代,Bandura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与观察学习结合在一起。他的另一个贡献是将认知视为行为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深刻地影响了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尽管20世纪60年代之前,行为治疗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甚微,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为治疗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ambrill(1995)对不同的行为主义流派进行了辨识。行为学派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激进行为主义将思想和感觉包括到行为中,并将它们视为行为的缘由,思想和感觉是被引发的,因此我们可像改变行为那样改变它们。认知行为治疗则是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想法和感觉的一套治疗程序,但并不把这两者看作改变行为前的准备。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中的一种形式,聚焦于我们如何通过观察社会环境中他人成功的行为来学习。新行为主义是特别关注压力和焦虑症的行为治疗。尽管如此,准确定义行为治疗是困难的,因为这个领域比较复杂,但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会学习理论似乎是当代行为治疗的主流(Corey,2004)。认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念: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动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行为(Cooper&Lesser,2005)。与心理动力理论比较起来,它更关注当前的事件而非潜意识的冲突,其目标在于改变案主的思维过程,使之更为“理性”。认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