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microorganism(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大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体积小、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结构简单、容易变异的微小生物的总称。3、LPS(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的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4、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状态。(形态多样)5、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中,为双股闭合环状DNA,控制细菌某些性状,可自我复制,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可随机获得和丢失。6、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用蓝色染料甲基蓝或甲基苯蓝染色时可被染成红色或不同深浅的蓝色,与菌体其他部分不同,显示异染效应,称为~,在菌种鉴定时有一定意义。16、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可以使细菌产生变种和新种。19、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称为~。21、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2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形状,称为~。23、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24、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2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因子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27、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是预防手术感染或物品污染的最常用的方法。28、无菌:物体或局部环境中不存在活的微生物,多是灭菌的结果。29、无菌操作: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人体或污染物体和局部环境的操作技术。34、条件致病菌:当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为条件致病菌,又称机会致病菌。35、菌群失调:是指寄居在正常部位的正常菌群发生数量上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