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来源:老胖子网(www.laopangzi.com)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感知和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人们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心理学家们尽管对认知的结构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都同意,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认知心理的诸因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感觉发生、发展得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了观察力的最初形态,大约在一岁左右,形成了对物体常驻性的认识。记忆是以条件反射的出现作为标志,发展也较早。记忆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也与儿童的理解力、联想力等的发展相关。思维是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言语实现的,它的发生、发展较晚。严格地说,一岁前的儿童没有思维。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活动是一些运动性的和知觉性的活动。大约在第二年初,才出现了一些初步的概括性活动。两岁以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开始以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年人的活动,假想自己是某一社会角色。但这时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在动作中进行,是属于直观(感知)性的认知活动。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思维才逐渐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可以凭借事物的表象进行思考。但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常常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客观规律,其认知水平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大约从学龄初期开始,才出现真正抽象思维。据研究,抽象思维能力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通过具体—抽象—具体……螺旋式上升的。通过螺旋式运动,就出现了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以及辩证逻辑思维水平。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综上所述,构成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和不同步的,因此,认知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在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文件来源:老胖子网(www.laopangzi.com)文件来源:老胖子网(www.laopangzi.com)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是在遗传、成熟、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