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第十六单元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高考历史(课标专用)考点清单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俄国经济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2)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3)1917年①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列宁发表著名的②“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③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5)1917年7月,临时政府镇压工人和士兵的示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2.经过(1)1917年11月8日,④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2)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和《土地法令》,前者呼吁停止战争,后者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3.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⑥社会主义革命。(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考点二两种类型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实行①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作用: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3.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1.内容(1)优先发展③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推行农业④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农业以②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粮食自由买卖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3)实行单一的⑤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⑥计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