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鲁迅一生创作了近三十篇小说,收录为《呐喊》《彷徨》两个集子。由于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其节省笔墨,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因为如此,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多用白描的手法,只是三言两语的勾勒,以交代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有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狂人日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己》);“有一日很温和,微风拂拂的颇有夏意,阿Q却觉得寒冷起来”,“这一夜,未庄在黑暗里有些寂静,寂静得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阿Q正传》)。但鲁迅反对的是拖带和唠叨,并非绝对地排除陪衬,有时候,他也会细致地多角度地描绘环境;而且用的都是冷色调,渲染了一种阴冷、灰暗、沉闷的气氛。鲁迅主要生活在封建势力日趋崩溃而暂时还很强大、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而尚未普遍觉醒的历史时期,他目睹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看惯了人们的麻木和愚昧,他感到如同身处令人窒息的铁屋子。所以,掀翻这压抑人的铁屋,唤醒其中熟睡的人们,便成了他创作小说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激烈社会矛盾中苦苦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他小说的内容。这些因素决定着他笔下的自然环境当然是灰暗、凄冷,给人以“重压之感了。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故乡》和《社戏》中,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清新明远的水乡夜色和海边西瓜地,遗憾的是它们只存在于“我”童年的生活中,或者说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眼前的现实全然不是这样。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北方的三月,还看不到绿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