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学特征论的角度探求《红楼梦》的文学价值_朱雯清.pdf
下载文档

ID:321005

大小:1.6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红楼梦 文学 特征 角度 探求 价值 朱雯清
大学语文建设78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提 要】红楼梦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文学特征论的角度,即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典型性、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的倾向性这四个方面,探究 红楼梦 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小说主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美与悲剧的美,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世态百相。【关键词】形象性 典型性 真实性 倾向性 红楼梦红楼梦诞生于清朝末期,当时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而清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曹雪芹的祖上历经康熙、雍正两朝,至曹雪芹的少年时代,家中还是极其富裕的,后家道渐衰,曹雪芹已是穷困潦倒。红楼梦一书就是曹雪芹破产倾家后在贫困中所创作的。目前,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自清代以来,对红楼的研究就从未间断,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对后世中国作家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文学特征论的角度,以四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索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一、文学的形象性所谓文学形象性,指的是根据现实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内涵的艺术画面。(一)托物言事的蕴涵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对文学形象性的展现十分具体,多处依托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第二十三回中提到:“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这处以黛玉葬花为例,非常具体地描写了黛玉拿着花锄、工具去收拾那些飘零的花瓣。黛玉之所以葬花,一方面是因为她怜惜这些飘零的花朵,而更多的原因是她由落花联想到了自己,自己正如这飘零的落花一样,无依无靠,漂泊他乡,她表面上是惜花,实际上却是惜人,即是对自己身世的惋惜。在这个时候,“落花”就成了她情感的载体。从这一回中可以看出,黛玉托物言事,蕴涵深刻,展现了红楼梦的形象性。(二)因小见大的概括性黛玉夜里去宝玉住的怡红院寻找他,却恰巧碰上宝钗也去怡红院寻找宝玉,而宝玉的丫鬟晴雯已经给宝钗开了一次门,便不愿再开第二次门。黛玉内心的敏感促使她认为是宝玉故意不让丫鬟给自己开门,还在同自己怄气,一气之下,便又联想到自己身世孤苦,寄人篱下的凄惨境遇,所以才有了后文的葬花事件。在小说第二十七回里,黛玉去找宝玉,却因宝玉的丫鬟而被拒之门外,而黛玉却认为是宝玉讨厌自己,开始自怜自伤。看到满地的落花,回想起宝玉往日对自己的种种关心,黛玉不禁泪流满面,十分委屈,做了葬花词,感花伤己。黛玉在 葬花吟 中写道“花落人亡两不知”,以花代己,表达了她对自己的爱惜,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寄人篱下生活的悲苦无依。从以上两个章节中可以看出,黛玉的人物形象是相当饱满的,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当时黛玉的生活状态,一幅“黛玉葬花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品移情于景,黛玉通过落花寄予自己的哀思,表现自己的委屈与无奈,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黛玉。由花及己,以花喻人,把自己的命运与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血和泪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的礼教和势力。表面上写花,实际上写人,融情于景,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二、文学的典型性所谓文学典型性,指的是一种写实文学。文学中的形象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且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这样的文学形象才能体现文学的典型性。从 文 学特征论的角度探 求 红 楼梦的文学价值朱雯清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54大学语文建设79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人与事结合紧密,往往因人拟事,以事见人,因此情节独特,性格鲜明,两者浑然天成,密不可分。这些情节皆经作者的反复打磨,皆以人物性格思想为依据,以时代和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塑造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为目标,典型性极为突出。而红楼梦的叙述则于此格外出色。自红楼梦出版以来,黛玉葬花的情节就脍炙人口,感人至深,把黛玉葬花描写得十分形象,极具艺术表现力;把黛玉这一典型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典型人格。伤春悲秋,是封建社会受压迫妇女的共同情感。太虚幻境中宝玉的所闻所见就包含“春感”和“秋悲”。黛玉可以见到花落泪,正是其薄命造成的,由此黛玉才产生了悲伤的情感,这就是在封建社会“自古红颜多薄命”的真实写照。所以黛玉葬花在 红楼梦中有着普遍的代表性,代表了红楼梦里众多薄命的女孩儿,在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引起了共鸣。然而,我觉得黛玉葬花又于一般女子不同。黛玉,出生高贵,文化修养极高,但同时她也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的叛逆性格。作者正是借此塑造了黛玉的独特个性,符合典型化原则。同是伤春,但伤春与伤春却大不相同。在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写闺阁中的儿女们在芒种时节祭拜花神,这种写法就带有惜春、伤春之感。但是她们的伤春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像黛玉一样深入其中,并且推己及人,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葬花在红楼梦中是十分典型的,典型之处在于它只描写了黛玉与宝玉葬花,却没有写其他人陪黛玉葬花,这独一份的感情,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再无其他。其实,我国自古以来在文人中就有着一种传统伤春,就是看到因时节的变化而导致的花开花落,由此感伤自身,或仕途不顺,或亲人离散,或身世悲苦。黛玉出生官宦世家,受到我国古代伤春文学的熏陶,她的伤春就与底层丫鬟有所不同。她不仅葬花,还赋诗抒怀,感情细腻,具有典型化原则,与底层的丫鬟们不可相提并论。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伤春也与其他世家小姐不同,从一方面上讲,黛玉在感情的表达上可以说是更加强烈集中,因此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具典型性;另一方面,作者还借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来突出其他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形象,黛玉其实就是代表中的代表。作者通过葬花这一情节叙述,把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悲惨压抑的人物心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始终伤春、惜花,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她才会感花伤己,触景生情,借以排解自己的悲愁,这种寄兴的手法,使人物和环境更加典型。她惜花就是惜己,哭花也是哭己,因葬花而想到将来的葬己。面对残酷的现实礼教的压迫,她不得不开始反抗,她开始追求理想,向往幸福,她终究还是悲观失望,不得不面对现实。这一处可以体现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没有黛玉,就没有葬花;没有葬花,黛玉的形象就不够典型。在第六十二回中,刻画了宝玉葬花这一情节,刻画出的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在第七十六回中秋节之际,写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联句这一简单事件,突出了黛玉的才高志清。这两个事件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黛玉的形象,增强了悲剧氛围。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不仅刻画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还刻画了典型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如果能够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更没有和尚所谓的金玉良缘,黛玉葬花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正是这些典型环境塑造了黛玉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使其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正是在于此,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互映衬,却又不露痕迹,从而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三、文学的真实性所谓的文学真实性,指的是文学中的艺术形象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作家的二次创造所产生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对文学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查抄荣国府这一回,在小说第一百零五回中,从荣国府的抄家清单中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得十分真实贴切,譬如其中对赤金首饰、衣裙、脂玉、金银珠宝的描写数字十分精确具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关注其真实性,才能真正地打动读者。作者以他的家史作背景,前面写得繁华热闹,是在为日后的凄凉作铺垫,为由此所产生的悲剧性的结局,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为红楼梦留下传世的文学价值。四、文学的倾向性所谓文学的倾向性,指的是文学所倾向的社会准则、规范、处世态度等,是通过艺术形象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从而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艺创作中,有一种固有的典型观念:有主观大学语文建设80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倾向就不能做到客观真实,要客观真实就不能有主观倾向。而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就打破了这个观念。作品中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倾向性。薛宝钗是个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既有美的优点,又有丑的缺点,就像是美丑的结合体,这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假若作者对其全是夸赞,亦或全是批评,那么人物形象就不会如此丰满,作品更不会流传百年,经久不衰。作品中既夸赞了其才清志高、圆滑通透,又批评了她自以为是,尤其体现在扑蝶一事中嫁祸黛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作者对其人物性格特点都进行了如实描写,而不是单纯刻画好人全是好的,坏人全是坏的。在描写每一个人物时,作者首先应该表明的应该是自己的态度。在作品红楼梦里,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恰恰如此。第一,褒其可褒,贬其可贬。作者和读者爱宝钗的美貌和学识,也恨她的卫道和奸伪。作者并没有根据自己主观上的爱憎,而是爱其所善,憎其所恶,使人物形象立体客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第二,是作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的体现。作者从不吝啬对一个人的夸赞,但也会大费笔墨地去批评一个人。其实,曹雪芹对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像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主要性质,次要方面又烘托出事物的个性特点,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书中的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性格虽然有正恶两个方面,但是对她这个人物而言,她身上的恶已经超过了正,所以曹雪芹对她的倾向就是贬的,而不是赞的。长篇小说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女子命运悲惨的阐述,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从总体上讲,作者对书中的女子大多是惋惜与同情的,但在具体人物身上,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譬如说,作者对林黛玉这一形象就是大肆地歌颂,但是也没有说是不描绘她的缺点,例如其总是过于敏感;那对于王熙凤,则是将其层层剥开,揭露其人性中恶的地方,但也不全是批评,同样也有赞赏之处。因此,不能妄下结论,说曹雪芹肯定所有女子的一切行为。对作品中的人物,应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才能由书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从作品本身的情节可以看出作品倾向的主要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反封建的,因此对薛宝钗这一形象持否定态度。宝钗的身份,注定了她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表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宝玉也因为她劝说要读书科举,追求功名利禄而与之生分。表面上看,这一想法是宝玉对科举的看法,实际上暗含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看法。尤其在作品第三十三回里,宝玉遭到他的父亲贾政的毒打,黛玉的表现是担忧心疼,而宝钗却抓住这一机会向宝玉表现自己,在送宝玉药丸的时候还不忘想用封建思想劝说宝玉参加科举。综上所述,薛宝钗形象是个丰富、复杂的统一体,是客观、真实的,但作者对她又是有鲜明的倾向性的,体现了红楼梦与古代其他现实主义作品的不同之处。五、结语总而言之,在不同的作品里,从不同的角度,人物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行为、状态。在 红楼梦 中,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价值又与同时代的作品有所不同,它给我们留下的传世精神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主要从文学特征论的角度,即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典型性、文学的真实性、文学的倾向性具体地探讨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对于红楼梦这部极具文学色彩的古典小说来说,本文摆脱常规的研究方向,初次运用文学特征论对文本进行解读,使得人们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有更加广泛、全面的了解,也使本书为更多人细细研读创造一定的前提。注释曹雪芹、高 鹗 2011 红楼梦第 112 页,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参考文献林锦鸿 1984 人物形象的客观性与作者的倾向性,红楼梦(学刊)第 4 期。何士龙 1989 论 情节的典型性,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 期。曹雪芹 2006 红楼梦,吉林人民出版社。刘晓军 2010 清代白话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徐 琰 2012 从红楼三次葬花看宝黛两人的爱情,剑南文学:经典阅读第 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