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研究_种照辉.pdf
下载文档

ID:320596

大小:443.03K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创新 城市建设 区域 协同 效应 研究 种照辉
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发展第 32 卷第 6 期2022 年 11 月Vol.32No.6Nov 2022DOI:10.3969/j issn.1674-8131.2022.06.004*收稿日期:2022-09-26;修回日期:2022-11-1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YJC790189,21YJC7900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179);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研究项目(2020GXJK213)作者简介:种照辉(1990),男,河南濮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汕头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E-mail:zhchong stu edu cn。高志红(1997),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创新网络研究;E-mail:20zhgao1 stu edu cn。覃成林(1962),男(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E-mail:qinchlin vip sina com。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研究种照辉1,高志红1,覃成林2(1 汕头大学 商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2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 20032019 年 276 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 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区域协同创新;城市合作创新;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创业活动;高新技术产业中图分类号:F299.23;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22)06-0053-1135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所引致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omer,1990)1,而城市是创新活动和成果的聚集地,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我国开展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活动。自 2008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批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后,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不断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范围,分批次批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支持更多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截至 2022 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的城市已逾百个(这些城市通常被称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术界也围绕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类型、发展模式和创建途径、创新绩效及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Feldman,2014;Jones et al,2019;曾婧婧 等,2019;刘锴 等,2020;苏涛永 等,2022)2-6。其中,随着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不断推进,针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经济社会效应的研究也逐渐丰富。现有文献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评估从其带来的创新绩效、经济影响、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展开,其中,由于试点政策本身旨在培育一批创新型城市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因而试点政策是否有效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及对其他城市创新的影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创新的影响方面,李政和杨思莹(2019)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具有人才集聚效应和企业投资激励效应,进而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7;张涵(2021)分析表明,试点政策通过创新机会匹配、创新公共设施共享及隐性知识溢出等促进了城市创新集聚8;李政和刘丰硕(2021)的研究显示,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政府引领效应、人才集聚效应、创新效应及结构效应有效提升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9;刘佳(2019)等则认为,试点政策通过增加发展型财政补贴以及强化社保基金支持推动了企业创新产出向实质性创新调整10。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创新溢出效应方面,徐换歌和蒋硕亮(2020)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促进了试点城市创新力的提高,而且对相邻城市创新力提升的影响显著11;李洪涛和王丽丽(2020)也认为,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的要素流动,且该要素流动驱动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12。可见,相关研究大多探究并验证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本地创新的促进作用,少数文献分析了其对邻近城市创新的溢出效应,但还缺乏基于区域协同创新角度的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6 年 5 月印发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指出,要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因此,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不仅要加快试点城市并带动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还应促进城市间的创新合作,进而形成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质量。尤其是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协同创新不仅是经济安全的保障,也是国内循环中区域生产效率提高的动力源泉(谢伏瞻 等,2022)13,更是以国内循环质量提升促进国际循环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因此,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否有效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创新,不仅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评价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成效的重要方面。而目前学界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合作创新网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探究其内容模式及其对区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Arne et al,2017;Santoro et al,2020;鲁若愚 等,2021)14-16,缺乏关于城市创新发展政策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和地区异质性,并以多批次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45种照辉,高志红,覃成林: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效应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在于:一是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研究,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二是从试点城市的本地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揭示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分析了该政策效应的地区异质性,进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及更好地发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政策启示。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区域协同创新是应对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提升创新竞争力和绩效的重要手段(白俊红 等,2014;杨震宁 等,2020)17-18。区域协同创新能够通过知识分享、知识互补以及知识积累等路径使创新主体获益,进而构建更为多样的更为系统的更有创新价值的技术知识体系。同时,跨区域的创新合作能够使合作伙伴更好地获取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信息进而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报酬,并提升各自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因此,区域协同创新对于提升整体创新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地区的创新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创新合作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新主体大多聚集于城市中,从而使城市间的创新合作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关键。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要加快城市自身的创新发展,还应促进城市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为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有利于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在试点城市聚集(李政 等,2019)7。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逐步推进,各试点城市也纷纷加大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创新要素向本地流动。因此,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将有效促进试点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创新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创业活动的增加。进一步地,试点城市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将有利于其与其他城市的创新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影响城市间创新合作的重要因素(Sakakibara,1997)19,城市的创新能力越强,其知识溢出能力和吸收能力也越强(白俊红 等,2017)20。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为城市间合作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便利,使城市间合作创新成功的概率不断提高。因而试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活动增加带来的合作创新需求提高会推动其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创新增加,而且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通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创造更大的利益,这种正反馈效应将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合作创新。此外,试点城市创业活动的增加同样会产生更多的合作创新需求,进而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创新增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因而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还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应,即要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因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试点政策也鼓励和支持各试点城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各试点城市(如深圳、南京、宁波、合肥、汉中等)的建设方案来看,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着力于引进相关创新人才,大力支持和鼓励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并积极改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可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将有效促进试点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则有利于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创新。从产业属性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活动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智力和知识密集、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合作创新是其技术进步较为适宜的模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涉及的技术门类较多,需要不同的创新主体参与,而且不同的高新技术之间联系紧密、相互渗透,有着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