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广告传统文脉相承的空间意境营造传统文脉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记忆”,它源自于人类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时光延续、历史更迭、社会演进中发展成群体的认知脉络,而在这一脉络中存在大量“记忆媒介”,如文字、诗歌、艺术、宗教、习俗等。通过这些记忆媒介,现代人可以对前人活动进行提炼,从中总结出群体认同的文化准则。客观上,传统文脉相承离不开物质性资源的支持,如建筑、家具、书画、雕塑、花木等,这些事物可以构成一个传统文脉的空间样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一书,从传统文脉相承的角度分析意境与空间的关系,全书理论详实、案例丰富,基于不同维度提出空间意境的营造方法,旨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空间审美,学校可以参照《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一书开发课程,有助于相关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提升。一、传统文脉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现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高度开放的状态下,时时刻刻都有大量新事物出现,传统文化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退一步讲,所谓“文化融合”现象中也包含文化入侵,如异域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习俗文化等,在利益驱动下被包装成商品或服务,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发生异变,进而造成传统文脉相承的中段。从空间意境角度说,传统文脉相承的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空间形象趋同。一个空间是否具有传统文化意境,关系到建筑材料、营造法式、空间陈设等多方面要素是否遵循文化准则,例如空间陈设方面,想要营造一种传统人文气息,应该展示国画、茶艺、书法等要素,如果使用组合家具、玻璃水壶、西方油画等陈设,很显然是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身份的。然而,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了大量形象趋同的产品,如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到处是方盒形状的建筑、空中阳台、绿化行道、玻璃窗面等,又如以室内空间形式分析,大多是充满极简风格的家具、使用质感的台面、电力驱动的设施等,毫无个性化可言。第二,空间精神缺失。在传统文化视域下,空间不仅是纯粹的建筑结构、世俗容纳之地,也是人的精神栖居之地,如中国人骨子里流露出的“乡愁”,便是传统文脉相承体系中的重要意象。现代意义上的空间设计、营造形式,更强调实用主义理论,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变得极为浅显。第三,空间记忆破坏。传统文脉相承需要空间作为支持,但空间作为人类社会中容易被篡改的对象,很容易在社会变迁中失去原有的特征。例如,很多城市、乡村的老街区在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