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上)高三年级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45分)1.【答案】B【解析】此诗叙述了周王祭毕上天及先公先王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共同劳作的情景。材料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天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但是未能体现意识的“增强”,A项错误。材料描写的是西周集体耕作的情景,展现的生产关系,未能体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C项错误。“终”是井田制的土地单位之一。每终大概三十里,此处指耕作面积,未能体现统治疆域扩大,D项错误。2.【答案】D【解析】由于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西汉初年政府“从俗而治”,在东部分封诸侯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故选D项;东边的分封能够体现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但是西边的分封制无法体现,A项片面,排除A项;安抚异姓功臣的确是通过分封,但是无法解释材料中区域分布的现象,排除B项;西汉时期边患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庄园处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边缘,其对国家领域下人口和土地的分割,造成了国家‘编户虚耗’与‘国弊家丰’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特别是永嘉之乱后豪族庄园经济规模很大,并且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说明此时土地集中程度高,这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庄园经济妨碍小农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非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需要耕作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庄园经济与地方割据没有直接联系,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地方军事实力的大小有关系,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决不敢忘记“事衣冠礼乐”、“又立孔庙,置五经博士,并自编了《周易讲义》《中庸讲疏》”,可知梁武帝依然将儒学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故选C项;佛教宣扬绝性弃欲的教义与儒学伦理道德是相违背的,排除A项;笃信佛教只是梁武帝的个人信仰,无法反映儒佛关系的变化趋势,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治国思想仍采用儒家思想,排除D项。5.【答案】B【解析】“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数据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密度大致相当,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故选B项;“人口密度”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排除A项;“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只能说明此时人口的分布状态,无法说明其变化(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