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美育实践_李甜.pdf
下载文档

ID:320158

大小:247.83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统文化 视域 高校 美育 实践
第 卷第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青年博士基金项目“甘肃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下的文旅产品设计与推广”()【作者简介】李甜(),女,甘肃陇南人,甘肃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美育实践李甜,金 学 艳,孙杨(甘肃政法大学,甘肃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摘要】传统文化反映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是民族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代表了不可复制的民族精神,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高校美育作为系统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方向,提出通过感受美、认识美、实践美三个不同环节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美育教学模式,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美育;课程实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文化强国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美育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一文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由此可知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美育教育开发价值,地方高校可以将学生美育教育与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学,充分发挥高校美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一方面形成高校特色化的美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DOI:10.13805/ki.2095-7009.2023.01.020一、高校美育的内涵与意义(一)美育内涵长期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都在对美育进行探讨,可谓卷帙浩繁、历史悠久。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可以说,美育的起源和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始终。年,哲学家席勒在 美育书简 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将美育定义为审美教育,是对人认知素养的重塑和价值观的再造。中国自古就对美有着独特的论述,我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是孔子。论语 中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强调 诗 书 礼 对人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的塑造及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老子的论说可知美丑善恶是相对的,是相互对立的。真正的对美的欣赏,应当超越美和丑的外在形式,脱离以主、客观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十九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首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从 年到 年,王国维先生不仅诠释了美育的概念,而且先后发表了 论教育之宗旨 去毒篇 孔子之美育主义 等论文,对美育的特点、功能以及对教育的影响做出了详细论述。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就是用来培养人们的感情,提高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一种教育。他认为美育不是简单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其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中国传统古代教育中的礼、乐、射、御、书、数都涉及美育的内容。(二)高校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指身体结构,而内在则包括伦理、道德、审美等方面。席勒认为:“要想使一个感性的人同时具备客观的理性思维,首先是需要让他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现象时,会做出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不会盲目地去模仿和学习。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并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重任。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各国思想家教育家已经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接受过审美熏陶的人不能成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美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还能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既有儒家的“仁者无敌”,也有道家的“上善若水”,还有老庄的“自然无为”。除了这些思想方面的精髓外,还有艺术的、文学的、民俗的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国人的精神品格,引人向善,尊重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弃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不可能立起来的。”高校美育工作是对受教育者审美观的重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开展高校美育工作的土壤,故而在展开高校美育工作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这是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高校美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既充当着传承与传播的媒介作用,又肩负培养文化“接班人”的重任。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以家族式为主,大多采用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教学,传承范围和受益人数非常有限。很多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将当地传统文化引进校园,结合课程改革、科研竞赛、文创实践、美育教育等方面的力量,进行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探索尝试新的形式和方法,使青年学生们在接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同时,可观可感地参与学习和体验,为美育课堂带来新内容、新模式,提高了当地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构建了新的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二、当前高校美育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朱光潜先生认为不能将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割裂开来孤立地研究抽象的理论,可见美学不能脱离创作实践而单独存在和发展,美育也是如此,美育只有付诸实践,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观摩、操作、体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育,而非空头美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是一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其中有成功经验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利于高校美育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实践教育问题的研究未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落实性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是基础,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性质、特征、价值、功能等在美育实践中的作用展开深入研究的文章很少。美育实践的实施很大方面是表面的,美育实践呈现出“空壳”的特征。其次,高校美育实践均处于相对封闭的局面,导致美育实践有如“闭门造车”。许多高校都有操场和体育馆,但是艺术馆和画廊、文化展厅等却是很稀有的,硬件条件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才能更好更直观地进行美育教育。再次,高校美育的实施体系要遵守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有的高校想要一蹴而就,通过五花八门的美育内容,复杂多变的美育课堂形式获得较好的美育课程效果,并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只有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客观的基础上,选择适应的内容和形式循序渐进地开展高校美育才是正确的。最后,杜绝应对检查形式的美育,在上级部门进行检查调研时,“阔谈”美育,组织为检查而服务的极具形式主义的美育活动,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辜负了国家的期望。虽然高校美育实践工作开展中问题仍然很多,但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美育研究及高校美育实践整体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一方面,国家对美育实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已将美育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进一步拓展了美育类课程,甚至单独设置“美育课程”模块。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已经通过美育,让传统文化走进了高校校园,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另一方面,美育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究平台不断增加,研究环境也进一步得到了改善。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方向(一)以传统文化为内容建设美育课程课堂环节是高校美育的首要阵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课程中,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保障和健全的管理考察体系。在美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区分普及性和专业性美育的目标差异。面对学校中非专业的学生施行普及性教育,以选修课和校园活动为主要形式,健全学生的审美观,达到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正确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判断,同时要注意普及性美育的特点是普及,确保全体学生都要参加。对于专业性学生的美育,要在普及性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价值判断,对整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定位,注重与实践创作的结合,以此确立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编写科学规范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大纲,将地方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技艺等通过筛选、梳理,依据课程特点进行提炼后采用有效的形式融入课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丰富课堂内容,使高校美育教学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有助于教育的本土化,同时还能起到传承保护地方文化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其次,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各高校可以依据地方文化,组织有经验的艺术专家、学者、相关领域的带头人与在校教师共同编写特色化的美育教材。在教材的选取和编写工作上,一定要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感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再次,美育课堂时间有限,高校大学生生源广泛,在美育课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收集整理一些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素材,鼓励他们参加地方特色活动,如艺术节、展演活动、民俗祭祀活动,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二)加大新形势下高校美育教师的培养力度美育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相融的开拓者和实践者。美育教师的培养关乎高校美育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开展高校美育另外一个重中之重的环节,只有教师拥有卓越的审美素质,学生才有可能形成完备的审美观。对于美育教师的培养主要从美育教师师资比重的提高、美育教师的培养、美育教师的实践三方面进行。首先,提升年轻教师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知,部分年轻教师缺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识,学校应培养一批对当地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感兴趣的专职教师,鼓励他们参与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提供条件支持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的调研和学习。其次,还应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去深入剖析教学活动中美育教师存在的不足,联合国内外名家共同探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的高校美育的发展新方向,对于美育教师的引进工作,相关培养单位应研究出科学规范的培养体系,以此加大美育师资比重。最后,聘请民间艺术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真正带进课堂。同时,建立传统艺术工作室,外聘专家和教师共同研究探讨传统文化融入美学教学的形式方法,让美育教师能够真正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具备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利用丰富多彩美育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文化强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尤其是强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全国上下大力发掘、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部也提出了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快“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步伐和速度。在传统文化研究保护和创新传承中,高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建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外,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创意集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美育新模式,将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美育实践的结合。如高校在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时应与地方研究机构合作。将从事传统工艺的大师请进来,成立项目实训工作室和大师传承工作室,进行技艺传授,起到宣传保护和认同传承的良好效果,也可以利用社团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