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下载文档

ID:3170602

大小:70.62MB

页数:4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专题 自然 地理环境 整体性 差异性
曲一线 2024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 植被与土壤 (2022辽宁,12,3分)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消耗单位质量的水所固定二氧化碳(或生成干物质)的量,一般表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与实际蒸散发量(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自然状态下,下列选项中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我国 (  ) A.7月的热带季雨林  B.12月的热带季雨林 C.7月的落叶阔叶林  D.12月的落叶阔叶林 13.最可能提高祁连山区高寒草甸年均水分利用效率的是 (  ) A.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 B.月平均风速均减小 C.生长季降水比例降低 D.月平均温度均降低 7.D 12月为冬季,落叶阔叶林已落叶,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有机物质,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最低,D正确。 8.B 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说明该时期气温较多年平均气温低,而气温降低,将会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导致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A、D错;月平均风速减小使蒸发量和蒸腾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提高,B正确;生长季降水减少,不利于高寒草甸植物的生长,造成植株较矮、叶片数量较少、叶片面积较小,光合作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减少,C错。 (2022湖南,11—13,9分)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 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离河 岸距 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 盖度 (%) 海拔 (m) 土壤 含水量 (%) 土壤 容重 (g/cm3) 土壤 电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 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 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B 从表格中数据可判断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先由30.33%增长到74.33%,后又下降到34.33%,即先上升后降低。对比表格数据可判断,海拔总体上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①错误;土壤含水量总体上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②正确;土壤容重从200~ 650米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从650~ 1 250米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而上升,结合文字信息“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可推知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③正确;土壤电导率与离河岸的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 方法技巧  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既要直接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还要利用统计数据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的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主要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相似点。 1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2.A 观察表格中的“群落结构”可以发现,该地草本植物的分布与乔木密切相关,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的草本植物能在林下较好地生长,主要是根系深的胡杨将深层地下水或土壤中的水分带到浅层土壤, A正确;草本植物根系浅,水分竞争力不强,B错误;该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浅根系的草本植物难以直接从深层获取水源,C错误;该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 13.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13.B 由表格信息可知,离河岸950~1 250米的地段土壤容重增加,有机质减少,但在离河岸200~ 350米处土壤容重高达1.50g/cm3时,仍然有灌木,因此A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950~ 1 250米的地段土壤含水量由7.78%骤降至2.32%,又由于距离河岸较远,地下水埋藏较深,乔木和灌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较深层的水,草本植物根系浅,因此灌木消失主要是与乔木之间的水分竞争,D错误、B正确;据表格信息可判断,在离河岸50~800米土壤电导率(土壤含盐量)无论在较高或较低时都有灌木的存在,因此灌木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含盐量关系不大,C错误。 (2022北京,8—9,6分)下图为我国山东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据图判断 (  ) A.甲处适宜建化工厂 B.乙处河道可能有水坝 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 D.小学距村庄约4千米 8.B 由图可知,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依次为砾石、砂砾和砂粒,粒径不断减小,说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乙处沉积物差异明显可能是修建水坝所致,B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不宜布局会造成水污染的化工厂,A错误;山东丘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对应植被为落叶阔叶林,C错误;小学距村庄约4个单位比例尺距离,约为1.2 千米,D错误。 9.图中四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C 菜地和耕地受人类干扰程度强于林地和草地,在耕作过程中的施肥导致菜地和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高于林地和草地;而菜地往往一年可种植多季蔬菜,为满足生长需求,菜地的施肥量要高于耕地,故菜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C正确。 知识拓展  相对于菜地和耕地,林地和草地属于粗放式管理,除了地上部分的动植物残体、自身的掉落物和根系腐烂物外,基本无外源有机肥料的施加,故有机质含量偏低。 (2022山东,8—9,6分)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 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8.C 由图可知,山谷、山坡植被明显不同,这是受地形影响,C正确;小型山间盆地,局地范围小,海拔差异小,热量和降水差异不大,岩性相差不大。 9.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9.C ②示意的土壤剖面腐殖质层较厚,无淋溶层,说明有机质累积多,淋溶少,可判断该地地势较低,坡度较小,排除甲处;一般情况下,森林土壤比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丙处植被为塔头薹草,故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故选C。 方法技巧  比较土壤剖面各层厚度差异和缺失状况,结合图示从地形、坡度和生物等因素分析其成因。 (2022福建,4—6,9分)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 5.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 6.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4.D 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说明气温大幅降低,最有可能是受地形因素影响,海拔快速上升,气温迅速降低,D正确;该纬度范围内植被和土壤变化不会如此明显,且植被和土壤变化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A、B错误;内陆地区土壤温度受洋流影响小,在平均值上变化不会如此明显,C错误。 5.C 由图可知,35°N至60°N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为210—240天,波动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该区域陆地面积广阔,故选C。 6.B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常年寒冷,土壤温度低,且冻结期内温度波动较小,持续处于冻结状态,使得冻结期与冻结天数较接近,两者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昼夜温差较小,与土壤冻结期相关性较小,A错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光照时间短,但在春秋季时光照时长并不一定短,C错误;地面反射较强,气温较低,但对气温的影响较小,且不能保证冻结期内土壤均处于冻结状态,不能得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的结论,D错误。 易错提醒  解题时易忽略设问中蕴含的关键信息“北半球高纬地区”这一前提条件,加上对于高纬度气候特征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解题时,要圈出关键词;平常要掌握好必备知识。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20课标Ⅱ,9,4分)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读图中信息可知,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主要位于西风带内,两地的水汽主要是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由于西西伯利亚平原距大西洋较远,且有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阻挡,所以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降水较东欧平原少,故D项正确。 2.(2020课标Ⅱ,10,4分)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答案 A 由于乌拉尔山脉两侧的降水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其两侧的景观、物种均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比之下,两侧差异较小的自然带应是受热量条件影响大、受水分条件影响小的苔原带,故A项正确。 3.(2020课标Ⅱ,11,4分)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答案 B 读题中信息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所以导致南部较干的原因不是降水,而是由于南部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故B项正确。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4.(2014课标Ⅱ,8,4分)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答案 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5.(2014课标Ⅱ,9,4分)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14大纲全国,4,4分)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 A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知识总结 部分气候与自然带对应关系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 7.(2014大纲全国,5,4分)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答案 C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殆尽,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火山灰深厚,土地养分较高。 审题技巧 高考题目中所有信息都是有效信息,本题组前面题目没有涉及“火山爆发”,而此题用上“火山爆发”这一个信息。   “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Ⅰ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Ⅱ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8.(2019浙江4月选考,19,2分)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Ⅱ与图Ⅰ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高度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图Ⅰ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由于受海陆相间分布的影响,形成季风环流,夏季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降水,因此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图Ⅱ非洲大陆东北部与亚洲仅隔着海域面积狭小的红海,因此终年受来自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终年炎热干燥形成热带荒漠带。 9.(2019浙江4月选考,20,2分)图Ⅱ中甲自然带为图Ⅰ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甲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根据气候分布的规律,可推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Ⅰ中的②。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2018海南单科,16,3分)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11.(2018海南单科,17,3分)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答案 D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冲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不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冲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 12.(2018海南单科,18,3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13.[2019天津文综,12(1),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 图Ⅱ   在图Ⅰ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Ⅱ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答案 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条件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可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14.[2018北京文综,36(2)(3),18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1)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8分)   希马尼东北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 (2)分析气候对该湖泊水位和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10分) 答案 (1)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海陆兼备。 (2)全年高温,蒸发强;湖泊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1月和7月降水少,湖泊水位降低,盐度较高;5月和10月降水多,水位升高,盐度较低。 解析 (1)物种丰富的原因可从地理环境差异大的角度分析。读图结合材料可知该国纬度低,三面临海,水热资源丰富,生物循环旺盛,物种丰富;海陆兼备,既有海洋生物,又有陆地生物;陆地湖泊具备陆地水生生物鳄鱼的生存条件;中部山区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2)湖泊的水位高低和盐度大小均与水的收支相关。当该地区降水多时,湖水补给量大,湖泊的水位相对较高,同时,因淡水的稀释作用,盐度相对较低;当降水少,气温高时,蒸发作用明显,湖水补给量较少,湖水水位低,湖泊盐度较高。 15.(2014海南单科,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冷”是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寒流影响。“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16.(2016课标Ⅰ,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因此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 (3)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概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科考队员的隐蔽和拍摄。 疑难突破 (1)首先,从材料中明确堪察加半岛气候区域差异包括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其中南北差异与纬度相关;其次,从图中获取地形信息:南北向山脉、高差大;最后,运用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知识分析。(2)首先,明确大型动物(单一性植食或肉食动物)对单一性食物需求量大,所需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进行分析。(3)拍摄熊的首要条件是在拍摄点能够看到熊(鲑鱼是熊的重要食物,故拍摄点应选在河流旁边);其次,拍摄熊时需要有利的天气条件;同时,熊属于猛兽,故拍摄点应选在便于拍摄者隐蔽的地方。 (2022全国甲,9—11,12分)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9.B 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季气候寒冷,易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不利于牧民越冬;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B正确。 名师点拨  古时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越冬遇到的困难包括气候寒冷、降雪量年际变化大(白灾指大雪覆盖草场,致使牲畜觅食困难;黑灾指的是草原冬季少雪甚至无雪,牲畜无水可饮,导致膘情下降,甚至造成大批死亡)、草料短缺等。 10.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10.D 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下渗的水分较多,坡面径流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也更好;杭盖草原多在缓丘和河谷,牧草生长旺盛,而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因其水分条件不如缓丘和河谷,故牧草长势较差, 不能称为杭盖草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在相对小的范围内,丘陵坡度可能差异很大,但降水、热量、蒸发差别很小, 故A、B、C 项与实际不符。 11.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11.C 与周边地区相比,河谷地势较低,为径流汇集区,地下水位高,不利于鼠类打洞和生存,因此鼠害很轻,C正确。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9—11题。 9.(2021全国乙,9,4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10.(2021全国乙,10,4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11.(2021全国乙,11,4分)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9—11.DB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苔原带空间分布为学习探索的情境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中气候变化对自然带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体现了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9.审题指导解题关键是明确苔原带的分布范围“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以及气温升高后苔原带分布的变化特点。 解题思路亚欧大陆苔原带“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说明亚欧大陆苔原带北部为海洋;“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说明苔原带从南向北退缩,北部位置变化很小或不变。故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面积缩小,而不是整体向北移动,故D正确。 10.审题指导苔原带植被适宜在冷湿的环境下生存。 解题思路苔原带是在冷湿环境下形成的自然带,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说明亚欧大陆北部东西方向上均具有冷湿的环境特征;据此可判断亚欧大陆北部东西方向上湿度差异小,故B正确。苔原植被形成于生态脆弱环境下,对热量、湿度条件较敏感,A、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极地气团影响而降水少,D错误。 疑难突破 由于苔原带分布区纬度高,蒸发弱,气候呈现冷湿的特点。 11.审题指导极地特有种灌木原生地是极地苔原带,其他各地若有该物种,应是极地苔原带扩展的结果。 解题思路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向南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而祁连山位于此线以南地区,因冰期基带相对温暖,极地苔原带中的特有种灌木没有扩展到祁连山地区,因此祁连山苔原带中没有该特有种灌木。故D正确。 误区警示 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苔原带分布,说明具有适宜苔原带植被生存的冷湿环境特征,则A、C错误;目前基带气温高,不影响曾经形成的特有种在此冷湿环境下继续生存,则B错误。 18.(2021天津,18,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图10 (1)图10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6分) 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 原因 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 ①  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 ②  ③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6分)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6分) 18.答案(1)①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 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 ③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 (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 (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少,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 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考生须从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回答问题,其中角度一的两个答案中答出一个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为情境,考查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温室效应等必备知识,同时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掌握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二是能够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三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解题思路(1)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极点附近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海水温度低,易于结冰;而欧洲以北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得到的热量多,海水温度较高,且该区域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来自较低纬度的温暖海水热量交换多,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 (2)由图可知,斯瓦尔巴群岛纬度高,可推测其气温低,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生长,故该群岛生物数量、种类少,且生长缓慢,再加上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一旦被打破,很难恢复,生态环境脆弱。 (3)选“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面积减小,裸露地表增多,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土层中固定的碳会被释放,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选“温室效应减弱”:全球变暖,该区域温度升高,有利于地表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增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少,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疑难突破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很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水汽等气体),而这些气体在吸收辐射能量后,会再次产生长波辐射向四周传播出去,其中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表,这个过程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这也是地表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某地理学习小组在研学过程中获得L谷地五个站点的部分资料(表1),以此探讨该谷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据此完成14—16题。 表1 站点 海拔 (m) 7月平均 气温(℃) 年降水 量(mm) 土壤冻结 天数(天) 土壤冻结 最大深度(cm) ① 663 22.8 276 97 41 ② 776 21.2 352 103 56 ③ 1 106 19.6 554 120 64 ④ 1 210 19.2 599 126 103 ⑤ 1 854 16.5 802 144 85 14.该学习小组对L谷地的研学结果合理的是 (  ) A.所在山脉的最大降水高度是1 854米    B.年降水量受7月平均气温影响显著 C.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   D.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 15.④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导致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积雪深度  B.风力大小 C.冬季气温  D.太阳辐射 16.L谷地所在的山脉是 (  ) A.太行山脉  B.长白山脉 C.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14—16.CAD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某山脉谷地为载体,考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判断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14.审题指导本题综合性比较强,解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有效信息,调用已有知识,运用排除法进行逐项排除。 解题思路读表可以看出所在山脉的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海拔1 854米处,但不代表该山地出现降水的地方最高只能在1 854米处,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是先增加后减少的,即该山地同侧1 854米处年降水量最大,高于或低于1 854米的地方降水减少,A错误。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主要受坡向和风向影响,而年降水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年均温,B错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冻结开始的时间应越早,冻结时间越长,所以土壤开始冻结的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提前,冻结期也变长,D错误。冻土冻结多在气温较低月,北半球气温较低月主要在11月至次年1月,但随着海拔的升高,冻土冻结期变长,在1 854米处长达144天,近5个月,所以冻土主要存在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C正确。 15.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清楚冻结深度与其他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题思路影响土壤冻结深度的因素首要考虑气温,而气温和太阳辐射密切相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冬季气温越低,冻结深度越大,④比⑤海拔低,冬季气温较高,冻结深度应较浅,不符合表中数据,C错。④⑤站点位于同一山地,水平方向上太阳高度角一致,又已知两站点坡度、坡向相似,所以两站点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小,不可能导致两站点冻结深度差异大,D项错误。已知太阳辐射差异小,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可推知两站点的风力差异也较小,B项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⑤比④降水(雪)多,在坡度和坡向相似的情况下,⑤比④积雪厚度大,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土壤冻结深度相对浅,所以两站点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差异大,A项正确。 16.审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中降水信息,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定位。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某山脉L谷地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季节性冻土广布”,可推测该地可能位于西风带,纬度较高,排除A、C;根据表中①地年降水量只有276毫米,推测该山地基带降水较少,而长白山位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地基带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B不符合题意;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基带降水较少,符合题意,故选D。   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5、6题。 5.(2021浙江1月选考,5,2分)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  )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 6.(2021浙江1月选考,6,2分)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  ) ①净化水质  ②提供农副产品 ③改变洋流性质  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A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对海底地形的判读,考查地壳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着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读图并观察图例可知,甲处是消亡边界,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海底往往形成海沟,A正确;海岭和裂谷多位于生长边界,B、D错误;海盆一般不位于板块交界处,C错误。故本题选A。 关键点拨 本题的作答需要认真观察图例,图例明确表明此处的板块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 6.C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分析种植海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着重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海草有“海洋之肺”之称,可以吸收海洋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①正确;本题设问主要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农副产品不符合题意,②错误;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种植海草不能改变洋流性质,且改变洋流性质未必有利于当地海洋生态环境,③错误;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隐蔽保护场所,④正确。故本题选择C项。 知识拓展 海草生态系统生物丰富,生产力高。它们可以过滤海水中的病原体、细菌和污染,净化水质,是儒艮、海马和海龟等濒危物种的家园。 考点三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