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度一、目的1、建立规范、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导师对指导对象的定期指导,传播公司文化理念,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3、在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激发资深员工和各级管理者的带教热情,创造全员学习、乐于分享和发展他人的文化氛围。二、原则1、针对不同指导对象,分层实施、统分结合;2、规范管理,有效激励;3、指导形式灵活多样;4、倡导导师和指导对象互学共赢。三、导师界定1、导师定义在特定的时期内周期性地对指导对象进行指导,使其快速融入公司文化,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方面显著提高,成为公司发展的骨干人才。2、导师基本要求(1)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2)在相关业务领域具有专长;(3)具备熟练的沟通和指导技巧;(4)有分享传承意愿,将带教视为个人发展的机会。3、导师和直线经理的差异所有的管理者都是自己负责区域内员工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和责任成为自己下属的业务和管理上的导师,同时,鼓励具有专长的员工带教其他员工。3、导师职能目标:主要以员工成长为导向指导方式:影响为主,包括倾听、分享、反馈、提供资源等指导内容:侧重于知识经验交流和工作思路指点侧重于工作方法、技能和技巧心理距离比较平等,交流开放四、导师制角色和职责划分1、人力资源部(1)收集整理指导对象提交的指导总结和导师的指导记录;(2)组织导师、指导对象交流会;(3)向总裁提交导师激励申请。2、用人部门(1)指定新员工导师。(2)与导师保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3)负责制定本部门新员工的导师制实施方案;3、导师(1)与指导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2)根据指导对象发展的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计划;(3)定期与指导对象沟通交流,跟进指导计划的实施,并反馈其表现;五、导师制实施流程(1)导师指导由导师或指导对象发起,根据双方情况,约定指导周期、每次指导事项、指导方式等,并及时进行指导总结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2)指导内容不违反公司保密制度,并维护指导对象自尊。(3)导师指导内容,不仅包括岗位基本知识技能类,还包含工作经验传承、团队管理和心态引导类内容。具体如下:◇知识技能类:①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业务经验类:③对业务的个人感悟和经验;④职业生涯发展的经验和体会;⑤行业信息、人际网络资源;◇团队管理类:⑥管理知识和通用技能;⑦对团队管理的经验和感悟;◇心态引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