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士人灾异文化认知试析——基于《晋书·五行志》之考察杨恩玉,潘嘉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关于两晋时期的灾异,学界已多有探讨,然而鲜有从灾异文化视阈着眼。灾异文化根源于先民对“巫”的原始认知,后逐渐发展为包罗万象的文化集群,且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种族性、阶层性等诸多特点。循此理路,对两晋时期灾异文化的探讨,主要侧重从当时的“士人群体”角度出发。两晋“士人群体”具有“向死忧生”之特性,这使得两晋士人的灾异思想与灾异文化理念独具个性。通过分析士人所作相关文献(以《晋书·五行志》为主)的内容来源、叙写模式、内容类型以及文本价值,发现这一时期士人灾异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天谴灾异”说、“阴阳五行”论和“崇天自然”观。基于此,可进一步概括出两晋时期士人群体灾异文化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关键词:两晋;灾异;灾异思想;灾异文化;士人群体中图分类号:K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2023)04-0010-14关于两晋时期的灾异,近年来,学界已多有探讨,细分之,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献方面,这类研究主要探讨正史《五行志》的笔法、内容及其文本价值,以为《五行志》正名;第二,政治方面,这类研究主要分析中古时期政权(关涉两晋,后文不赘)与灾异现象之间的双向关系,体现君权对灾异的利用以及灾异对君权的限制;第三,思想文化方面,这类研究主要研讨中古时期灾异观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并兼论蕴涵其中的士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态观念。综观前贤卓论,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对两晋灾异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研究模式固化的弊病。对两晋时期灾异的探索,不应仅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仍可基于此作更进一步地挖掘。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灾异文化视阈入手,以两晋这一灾异多发的时期和“士人群体”这一特殊阶级为着眼点,着重分析这一时期“士人群体”之特性与士人对灾异的叙写及其认识,并基于此概括出这一特定时期士人群体的灾异文化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相关疏漏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批评指正。一、“灾异文化”概述与两晋“士人群体”特性简析关于“灾异文化”的具体内容,学界诸贤的探讨虽多有旁涉,但至今未能作明确阐释。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即“灾害文化”,学者们是多有释读的,第25卷第4期铜仁学院学报Vol.25,No.42023年8月JournalofTongrenUniversityAug.2023收稿日期:2023-04-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