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外国问题研究河上肇的社会主义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以郭沫若译《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为中心王晓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收稿日期]2022-06-12[作者简介]王晓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①大内兵衛編:『河上肇』(現代日本思想大系19)、東京:筑摩書房、1964年、第9頁。②一海知義:『河上肇そして中国:尽日魂飛万里天』、東京:岩波書店、1982年、第146頁。③参见三田剛史:「河上肇の中国への影響」,『早稲田経済学研究』1998年第46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23)01-0028-08河上肇(1879—1946)是20世纪对中日两国均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故而,对其的研究不应仅限于日本一隅,而应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世界图景和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东亚视野中对其“中介”“枢纽”定位加以讨论。从马克思主义自西及东的传播考察,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发端于河上肇,并因其介绍、研究和投身实践而广为众知,正如大内兵卫的回忆:“如果现在问一下40年代曾一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是因为河上先生的《经济学大纲》而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我是因为河上先生的《资本论入门》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①从东亚视野即马克思主义自日及中的传播观之,河上肇亦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源”,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学派的形成及社会革命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此,一海知义认为,河上肇之名及由其译出的“唯物论”“社会主义”等概念和话语既留在了日本人的记忆里,也镌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②一海知义对河上肇影响的表述,虽不乏夸张之处,但他指出河上肇对中国的影响则诚为事实。举凡如李大钊、李达、李汉俊、郭沫若、施复亮、范寿康、杜国庠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人和革命家大抵皆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③尽管不少中日学者对河上肇及其历史影响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河上肇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乃是一项跨国际、跨学科、跨语际又涉多人物的复合型课题,故尚有许多待发之覆,仍需要我们对其进一步从宏观与微观、实证与阐释相结合的多维视角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文本解读和思想分析的角度,以郭沫若所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为切入点,一方面对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