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装饰2023年11月第5卷第21期2020年,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城镇老旧住区改造,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2023年,湖南省在《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社区改造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的居民社区。到2025年,湖南省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2万个。城市建设将由大规模的增量转为存量提质改造,而存量空间的资源再配置与提升既有空间使用效能,成为目前规划改革方向的核心议题。环境与居民“双重弱化”的老旧住区将成为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的“试验田”。基于此,从社会交往行为和精神诉求出发,为居民创造优质的休闲、交往和文化空间,帮助居民走出室外空间匮乏、生活压力大、身体机能下降等各种“逆境”,从而营造具有“湖湘归属感”的代际共融空间,特别是从湖湘文化入手,设计出具有“精神文化+环境行为”双重融入和服务不同代际居民生活的老旧住区环境,满足人口多样化需求,对助力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我国住区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代际共融环境概述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1]。简·雅各布斯说:“城市空间不应是单纯工程性的和只追求技术效率的,更应成为人性成长,人际互动的空间,这种互动为城市环境注入了生活的血液”[2]。代际共融环境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为共同主体,在城市居住区的场地中建设和营造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设施及对精神情感的依赖诉求。这类空间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和延展性等特点,是一种不确定受众年龄阶段的“灵活空间”。国际上对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模式较为成熟,其研究主要体现在居民心理和环境营建方面,如德国对于“代际共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多代居”模式分析和“多代融合”的新型无障碍养老社区,经历了促进多代交流活动和注重护理、教育、服务以及注重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的一体化。日本的“共生型机构”将幼儿园和养老设施合并布置,注重老人心理,突出家庭氛围的营造,如富山县的明天森林福祉机构和千叶县佐仓市福祉机构等;美国的“代际学习中心”通过“定期随访”“紧邻而居”模式组织养老院与幼儿园进行良性互动,满足群体各自的心理需求,如西雅图西部普罗维登斯山圣文森特养老院;瑞典为改善居住质量及照料失智老人的“合居之家”,鼓励亲属一同入住,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新加坡将居住环境和都市农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