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5卷第卷第3期20232023年7月VolVol.2525NoNo.3JulJul.2023202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SocialSciencesSocialSciences)货币的逻辑运演及其哲学探微——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考察陈琳,邓伯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6)摘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延续了以哲学分析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阐释了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外化形式及其哲学意蕴。在探寻货币成为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通过揭示劳动的二重性,阐述了商品、货币、劳动的矛盾运动关系,并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西方哲学家通过对货币进行类本质异化、货币拜物教和文化社会生活的批判与反思,揭示了在商品经济中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生存与解放问题。对此,在探寻货币逻辑运演的基础上,厘清货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互塑关系,扬弃货币化社会价值观念,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货币和货币权力体系变革,才能深化货币在现代社会图景的价值。关键词:货币;货币逻辑;货币哲学;《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图分类号:F0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129(2023)03‑0014‑06《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被视为《资本论》的最初稿,它不但确定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哲学意义,还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视域性的历史图景,是马克思重新开始系统性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里程碑。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与蒲鲁东主义者“劳动货币”的论战开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在严密的现实基础之上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出发,论证了交换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从而加深了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进言之,在对货币进行批判与反思基础上,将货币这一例证深入到现代社会中讨论,货币的全球化必然会折射出现代货币的现实意义,进而连接社会表层的现象与货币内部的活力,最终使货币得到真实而有效的体现。一、逻辑起点:货币的起源与本质在《手稿》伊始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基于对达里蒙《论银行改革》的论战,批判了达里蒙认为“银行可以服从人们的主观意志、不受经济规律支配、经济危机可以在实行货币和银行改革下得到克服”[1]4的观点。同时,他对达里蒙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