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LIFE走进生活1572023.10文/刘婷婷“非遗+短视频”的融合共生写、近景等镜头,拍摄具体技艺或者具体事物,例如非遗竹编老李,便是通过对竹条分割、逐条编制等过程进行近距离拍摄,呈现一种碎片化的视觉效果,同时伴随转场特效,使画面的可观性增强。短视频中对于非遗手工艺的呈现便是利用一种看图说话的叙事方式,在精美画面的基础上加入字幕流程,让受众感受到画面的精美,就是以一种外在形式上的宁静和精致来获得播放和传播效能。这样的视觉外观化呈现,虽然未触及非遗的文化内核,但确实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得短视频更加具有可看性,从而吸引大众的关注与参与。叙事情节:情感认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对象不是有形的“物”,而是“非物”的“文化态度”,非遗短视频的制播应该是建立在制播主体对文化的敬畏、真爱、情怀和责任基础上的。短视频在创作叙事上更加注意融入情感,找到共鸣,从而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相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时就成了一种符号,蕴含着亲情、友情、爱情等无形的意象,非遗文化短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应根据剧情需要来切合具体实际场景,捕捉到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巧妙契合点,顺应生活,丰富非遗内涵,从而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增强代入感。在非遗竹编老李,通过融入女儿离家、爷孙之爱等亲情片段,将竹编的工艺品作为情感的替代品呈现出来,受众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器具,而是符号里面蕴含的浓厚的人文内涵,民族文化符号抵达受众之后的意义重构是新的思想、新的价值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体现。非遗大宇这个IP讲述了非遗传承人在学习技艺产生于农业文明的非遗技能逐渐嵌入数字时代,从而使实体化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字影像般的虚拟活态性传承,为非遗技能延续新时代文化,赋予其数字版文化皮肤。本文将从媒介和叙事角度进行研究,展现非遗传媒影视化的路径,论述非遗在短视频平台如何转向创作,并分析快手、抖音两大短视频平台的非遗IP创作特点,以期为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路径。叙事转向:视觉呈现和群体意识的再建构非遗短视频的视觉景观短视频的发展不仅辐射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而且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活力,非遗传承人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获得了不凡的关注与支持。短视频体量小、时间短、内容碎片化、视觉效果好,给生活换上了朦胧虚幻的滤镜,制造了“景观”的幻象。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变迁,是麦克卢汉在媒介传播研究中对媒介的定义,他认为视频是对人类视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