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新闻e家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对新闻媒体和政务新媒体来说,“新闻+政务”是一场双向奔赴。在这场奔赴中,双方不只是甲方、乙方的关系,也是优质内容生产、传播,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联合体”。本文在总结亳州晚报“新闻+政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析地方主流媒体在“新闻+政务”运营模式下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的实施路径。一、背景:“新闻+政务”的双向奔赴对于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主流新闻媒体来说,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是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新闻+政务”对媒体来说,是加强市场竞争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需要;而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来说,是推行政务公开、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现实需求。从过去的“两微一端”,到现在的向短视频、直播领域延伸,政务新媒体在各个平台相继涌现,凭借其亲民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已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特别是一些现象级自政务媒体“大V”的出现,更是助推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政务传播是政务公开的重要链条。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指出:“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内容保障,更多发布权威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易于传播的政策解读产品,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但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懂新闻、精传播、善制作的传媒人才,不少政务新媒体运维人员由单位办公室或者相关综合处室的非专业人员兼任,甚至一些政务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运维被私营文化传媒企业承揽。运营人数不足以及业务能力所限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一些账号内容长期不更新,成为僵尸号;一些账号只是将部门工作信息简单复制粘贴,或发布与政府工作、本部门本行业无关信息;一些账号为吸引粉丝盲目跟风,“公号私用”吐槽发泄,甚至随意发表错误观点,引发舆情。以上种种,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更影响意识形态安全。2022年3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明确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非公有资本不得经营新闻机构的版面、频率、频道、栏目、公众账号。各地也从省级层面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明确政务新媒体的内容运营业务原则上由主办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