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雨露风文学评论◆迟子建的写作有着极强的辨识性,在其独有的个人灵性背后又充盈着对东北独特景色的勾勒,《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便是如此。在漂泊巴兰湖畔的奇幻旅程中,迟子建描绘了一场穿梭古今,使人身临其境的白釉黑花罐和碑桥梦境,在冰冷历史与真情人间的交织下看世间百态、赏性灵之美、探人性光辉。一、苍凉人生与珍贵温情《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我”这位事业上小有名气、生活上一败涂地的文物鉴定专家三访依兰,见证太多以假乱真的藏宝人,夜游巴兰河遇雷暴雨卷入一场奇特的穿越,在窑工和渔人的讲述中了解宋徽宗与白釉黑花罐、碑桥的故事为中心线索,用简单又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搭配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让读者体会到,漫长生命旅途苍凉,而人间少许温情便是支撑旅途的良药。迟子建的写作通过现实和梦境的交互空间展开双重叙事,“我”体验了一场宋徽宗的人生。梦境中是窑工和渔人讲故事,却回到了宋徽宗被囚禁的历史现场,“我”了解了白釉黑花罐和碑桥的故事,与徽宗产生心灵同频共振的力量。被囚于五国城、抱憾而终的宋代皇帝和退休到处游历的文物爱好者,通过承载着世间因果、人间苍凉以及生命温情的巴兰河联系在一起。梦境与现实交织延绵的写作中夹杂着浪漫的情愫,使得《白釉黑花罐与碑桥》尽管叙事基调悲怆,但在迟子建笔下文学带给人生的还有昂扬,展现出苍凉中的温暖。苍凉的是人生,温暖的是人心。对徽宗而言,人生如梦,潇洒岁月之后沦为囚徒,看遍人生苍凉之后感受到了可贵的温暖。窑工祖先跟随徽宗来到五国城,将文化艺术体现在烧坏的瓷器上,献给徽宗,滋养其艺术灵魂,徽宗又将自身献给艺术,用牙齿研磨做釉料制成的白釉黑花罐被窑工世世代代隐姓埋名地守候,徽宗的生命体得以用艺术的方式流传,这是徽宗灰暗下半生苍凉中的一缕寄托。渔人祖先舒氏帮助徽宗凿刻青石碑,这块青石碑寄托着徽宗的思乡之情,徽宗意志和青石碑的凿刻合二为一,伫立在巴兰河畔西山上,舒氏一族代代守护着,这是徽宗迟暮之年的一缕温情。白釉黑花罐和碑桥是徽宗生命的延续,艺术与人的合二为一告诉世界尽管生命有限、命运多舛,但精神本真的追求不可放弃,这才是人的立身之本,具有跨时代意义。在迟子建的笔下,人间尽管苍凉但依旧富有温情,最难能可贵的便是雪中送炭。二、梦境理想与现实沟壑《白釉黑花罐与碑桥》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持性灵之美,渡生命长河——论迟子建《白釉黑花罐与碑桥》◎李瑞雪/云南大学文学院272023年第8期文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