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023年第6期新时期伊始,一切都处于急遽变化与更替之中。在全国科学大会的东风下,文艺界纷纷响应,大批表现科学、科学家的文艺作品涌现。这些作品除发表于专业的科学文艺及科普类期刊之外,(1)亦见于许多纯文学刊物。(2)在众多科学文艺作品中,科幻小说的创作数量呈现出惊人的增长。同时期,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西方科幻电影及出版物被大量译介并引进,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银河热”。(3)科幻文艺得以蓬勃发展,风光一时无两。新时期我国首部科幻电影,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得以诞生。1980年,由张鸿眉执导,沈寂、童恩正编剧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自童恩正同名小说)上映并引发强烈反响,“影院上座率比较高,每天晚上,几乎都是满场”。(4)据沈寂回忆,影片放映时盛况空前,他本人也获得了由上海科普作家协会颁发的“优秀编剧奖”。(5)原著作者童恩正更是被称之为“中国科幻小说进军纯文学和进军影视的先驱”。(6)不过,小说及影片在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并未让“科幻”这一文艺体裁站稳脚跟,反而在知识界引发了诸多争议。其中既包含了长久以来中国科学文艺“体用”之讨论,也有新时期现代化进程下衍生的种种新新时期科幻电影的起源、危机与演进——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文黄哲敏/Text/HuangZhemin提要: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无疑是中国新时期的重要社会发展方向。在此语境下,“科学幻想”作为现代化意识形态在文艺理论层面的延伸,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艺实践中不断显隐。科幻文艺在步入“黄金时期”的同时,也因其逐渐对传统科普模式的背离而招致批评。其中,新时期首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从其原著至电影改编所经历的延宕与争议,恰好从侧面反映出科幻文艺在新的历史阶段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危机。《珊瑚岛上的死光》如同一个坐标,在理论、历史与美学的交叉轴上,为我们延展出一幅复杂且暧昧的文化图景。关键词: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幻想科普《珊瑚岛上的死光》黄哲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问题。围绕《珊瑚岛上的死光》所引发的诸种延宕与争议,成为新生的科幻文艺艰难成长的一个镜面。这一显影的方式既是矛盾的,也是充分主体性、在地化的。本文试图通过切入具体的历史现场,全方位呈现这一特殊文本在新时期复杂文化生态下的构建过程,厘清新时期“科幻”概念的实质。一、从小说到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前史1978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发起第一届全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