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辽宁自主命题)(原卷版).doc
下载文档

ID:2832908

大小:265KB

页数:6页

格式:DOC

时间:2024-01-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1 年高 历史 辽宁 自主 命题 原卷版
机密★启用前 2021年辽宁省高考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2.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3.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7.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 A.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B.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C.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D.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8.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C.学者的时代担当 D.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0.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 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1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具有理性精神 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 C.集文化之大成 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 12.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14.1929年至1930年底,除农业外,法国大多数经济部门还在增长,当时,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据此可知,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有( ) ①经济体制的优势 ②对国际市场依赖小 ③工商业相对落后 ④产业工人队伍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16.图2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盟成员国示意图。 图2 符合欧盟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10分)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486年以后,德意志开始了新一轮帝国层面的国家构建。 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1521年,帝国议会通过决议,禁止在德意志传插路德的思想。同时,颁布法令,规定帝国内部实行永久性和平,帝国成员间的纠纷不得通过武力解决。查理五世皇帝和各等级达成一致:整个帝国设10个行政区,重组帝国最高法院,除由皇帝任命的大法官外,帝国最高法院共有24名陪审法官,其中,皇帝可以独自任命6名,其他法官由教会选侯与行政区、世俗选侯与行政区、皇帝与帝国各等级联合任命。帝国各等级同意根据“税收和军事摊派相综合”的方式,由选侯和世俗候爵、伯爵,男爵、大主教、主教、高级教士、帝国女修道院院长和帝国城市组建帝国军队。 从1520年到1599年,帝国议会每10年召开的次数依次为9次、3次,8次、4次、5次、3次、1次、2次。 ——摘编自马克斯·布劳巴赫《德意志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取得的进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对德意志帝国国家构建的影响。(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学者以“科学家”为检索词,选取相关时间尺度,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语义网络图谱统计结果(字体大小与出现频次正相关),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据徐素田、汪凯《社会语境变迁下的中国科学家媒介形象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