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教案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6~99页。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难点:把数据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得到不同的信息。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关于自己的生日、身髙、年龄的统计表。教学设计—、创设情境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今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师:你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吗?学生自由回答。2.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怎样来统计一下?学生独立思考。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二、探索研究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分组填写。①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②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2)小组讨论: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把每个人的生日月份进行小组统计,再全班统计。(4)统计各组中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填写统计表。(让学生填好统计表)(5)看着统计表说说自己的发现。2.把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再观察一下,看看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学生通过投影仪进行统计与整理。小组讨论后,交流自己的发现。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重点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得出结论。这里要注意的是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辨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堂实践1.出示全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髙标准统计表。2.让学生把自己的身髙和标准身高进行比较。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在正常的范围吗?学生独立解决。4.统计一下小组内学生的身髙,把它们按照从髙到低的顺序排列,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髙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是多少?(2)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标准身髙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3)小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