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5七律•长征主备教师【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气。关注诗人: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关注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就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在雪山中,红军战士互相搀扶,坚强行进,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相照应。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课文的上部分以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铺底,毛泽东的书法运笔峻拔,气势磅礴,生动地衬托出了诗句所表现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学过程设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