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艺术11从李叔同到李超士早期色粉画传入中国的三条路径文/林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西洋画传入中国,涉及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文化命题,它以西方工艺美术的输入为先导,以书籍报刊的传播为先声。1867年,无锡人徐寿向曾国藩提出:“设一便考西学之法,至能中西艺术共相颉顽,因想一法,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识见,并可刊印传播,以便国人尽知”。这一真知灼见发西学的中国化进程。其后,伴随着西方工艺制造学说通过刊印被零星地介绍并引入中国,预示着西方新工艺美术的正式传入。随之而起的是工艺美术学堂、讲习所的兴办,从初期的普及科学工艺发展为普及审美教育,这是早期西艺传入中国的另一特征。此后,其他西学的传播方式也与此相仿,色粉画传入中国也是以报刊书籍传播为先、进而兴办教育这两种方式展开的。伴随着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剧,色粉画被中国早期美术留学生主动引进,并汇入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洪流中。尽管,色粉画始终随着跌岩起伏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而演进、激荡,但因为种种原因,国内美术史对于色粉画的书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位、断裂的现象。关于色粉画传入中国的溯源,学界长期以来默认是由李超士在“五四运动”前后带入中国的,但笔者以为另有两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李叔同、周淑静。他们与李超士一起,构建了色粉画传入中国的不同路径。一、近代色粉画教育的嘴矢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之前,即以笔名“惜霜”为《醒狮》撰译介绍西洋美术文献,包括《图画修得法》《水彩画说略》《石膏模型用法》等。毕业回国以后,1912年4月1日至4月26日,李叔同以笔名“凡民”于上海《太平洋报》副刊《太平洋文艺》栏目上连续刊载《西洋画法》,其中包括《西洋画特别教授法》等内容,介绍了油画、水彩画、色粉画、墨水笔画(羽翎墨水笔)等西方画种。1913年6月,浙江《教育周报》又刊载了该文的部分内容,署名为“李叔同”。在这一系列文献中,李叔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主要画种的理论与实践。在《西洋画法》一文中,他这样介绍色粉画:“此法最古,自何时始,不可考。法兰西17世纪1《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编算委员会编《中华大典·理化典·中西会通分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98页。12FUJIANARTS甚流行,近代颇盛。然规模甚小,终不能与油画为伍。此种画长,所在华美,有失之于轻桃。画儿女之颜,与花果、夕阳等最合。”这段表述说明,李叔同对色粉画历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