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下)《科技传播》56理论探索作者简介:尹晶晶,研究生在读,湖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斅。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戊戌(1778)进士。章学诚以中国古代学术史及目录学、校勘学、方志学等领域的研究著称。章学诚一生著述甚多,计《文史通义》九卷,《校雠通义》四卷,《方志略例》二卷,《文集》八卷,《外集》二卷﹐《湖北通志检存稿》四卷及《湖北通志未成稿》一卷,又有《乙卯札记》《丙辰札记》《知非日札》和《永清县志》《和州志》等汇为《章学诚遗书外编》十八卷,在章氏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幹编为《章学诚遗书》五十卷得以传世。仓修良《方志学通论》认为,中国地方志的发展,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地记、隋唐五代的图经、体例趋于定型的宋元方志、迅速发展的明代方志、进入全盛时期的清代方志五个阶段的发展[1]。也有学者把中国方志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汉唐为萌芽期、宋代为初创期、元明为发展期、清代为成熟期[2]。皆认为清代方志学发展进入了成熟和全盛期。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认为“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也”[3]。章学诚少不好科举,壮不乐考据,终生潦倒,于是把“纂修志乘”视为其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途径。其《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云:“丈夫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公巨卿,执笔充书记,而因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修志乘,亦其中之一事也。”[4]章学诚《州县请立志科议》自述称:“鄙人少长贫困,笔墨干人,屡膺志乘之聘,阅历志事多矣。”[4]叶瑛校注云:“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实斋省亲湖北,翌年,佐父骧衢先生(章镳)修《天门县志》;三十八年(1773年),应和州知州刘长城之聘,修《和州志》;四十二年(1777年),应永清县知县周震荣之请,修《永清县志》;五十四年(1789年),为亳州知州裴振修《亳州志》;五十七年(1792年),为湖广总督毕沅修《湖北通志》。”[4]可见,与修《天门县志》实为章学诚毕生著述事业之始。因此,要厘清章学诚方志编辑思想之发端,必从考察《(乾隆)天门县志》始(下文简称《天门县志》)。1《天门县志》与章学诚的关系由于《天门县志》没有署章学诚的名字,具体分工名单中也没有章学诚的姓名出现。所以,很多目录在著录《天门县志》时并没有将其归入章学诚著作之中。比如《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就著录为“(乾隆)天门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胡翼修,章镳鉴”,并没有署章学诚之名。只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