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研究樊非逸(兰州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谭盾创作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由八首各具特色的小曲构成,将民间音乐与西方创作技法相融合。本文从谭盾的个人简介开始,了解谭盾的创作经历,再对《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进行音乐分析,深入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涵,最后分析《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演奏技巧。通过对装饰音、踏板等进行细致分析,深刻感受作品的魅力,同时能够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关键词: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音乐分析;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01-0019-031谭盾个人简介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198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知识。1979年,谭盾创作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离骚》。1983年,谭盾以交响曲《风雅颂》获得了国际作曲大奖。1999年,谭盾创作的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威文美尔作曲大奖。2001年,其原创作品《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此外,谭盾还有很多获奖作品,如《茶》《地图》《九歌》《园》等。2《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的音乐特征《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谭盾在校期间创作的。谭盾在读书的时候,非常想念他的家乡,便创作了该作品。该作品包含有《秋月》《逗》《牧童之歌》《忧郁的尼姑》《红色荒野》《古葬》《浮云》《太阳雨》八首作品。这八首作品既有独特的表达,又不失联系,在传统音乐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创作技法,描述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时期的回忆,充满浓浓的情感。2.1《秋月》《秋月》是第一首,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秋月》描绘了温柔的月色,体现了作者看到月亮之后,想念家乡的感情。在引子部分,旋律自由流畅柔和。乐曲中运用了古筝的演奏手法,如古筝中的勾弦、刮奏等,乐曲中使用了“复倚音”、“前倚音”、下行五声音阶,强弱的对比,旋律的变化,描绘了美好的意境,大量的装饰音和延音,使乐曲变得更加缓慢,最后结束在降E羽音上。2.2《逗》《逗》是第二首,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描述了童年快乐的情景。运用活泼的节奏和跳音,采用了湖南当地的民歌《新嫂嫂》,运用了高八度的创作手法。2.3《牧童之歌》《牧童之歌》为单一部曲式结构。如乐曲标题一样,该乐曲描述了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唱歌的情景。曲式结构为单一部,节奏自由,运用了古筝“勾弦”的音响效果,比如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出现了上下琶音,就是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