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美学2023/0720世纪大量理论席卷而来,对作者、文本、读者和阅读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首先打破了阅读关系的平衡,对于作者及其文本的差异性表示怀疑和不尊重,如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向的理论家罗兰·巴特便提出“作者已死”,提倡一种去除作者情感的中性写作态度。此外,理论家卡宁汉提出了“无论如何,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是文本的消逝”[1]70,其意为理论对文本所造成的最严重的问题是文本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在关于民间故事形态的研究中,普罗普对人物角色和功能的划分使得文本的功能意义降低。同时,由于解构主义者对文本的解构,文本语言偏向于去中心化和非确指性,语言的破碎造成了文本本身的断裂感和缺陷性,文本被简化为各种理论“标签”。最后,在阅读方面,读者阅读的是作者所创造的文本,由于前述所说作者的“死去”和文本的缺陷,读者对理论“前见”产生了困惑和质疑,在此之下,阅读的中正性和读者的道德情感因素将不复存在。面对后理论语境下作者、文本、读者、阅读四个要素组成的循环系统的危机,卡宁汉提出一种重返传统的文本细读方式,召唤人性化阅读的回归。本文试从阅读方面出发,探讨卡宁汉所提出的“接触性阅读”这一概念,分析接触性阅读所应该遵循的得体原则,通过身心对阅读的接触、感知,达到两者间的情感道德互动,寻求读者对文本的尊重和理解。一、“接触性阅读”的内涵及产生背景“最好的阅读被设想成一件整个人参与到文本中去的复杂事情。正如预期的那样,它开始于身体接触,开始于身体感觉上的细读。”[1]147卡宁汉将“接触性阅读”视为最理想的阅读方式,在这种阅读中人作为阅读主体从指尖接触纸张开始,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情感的交互之中。“接触性阅读”的阅读方式在后理论的环境下重新诠释了阅读活动的人性化,强调阅读活动本身就应当是以人为核心的阅读。而各种理论不仅使文本丧失了人性,并且还否定了文本与作者乃至读者和阅读活动之间存在的人性化关联。但是,人类主体不会完全受理论的排斥、贬低。即使处于理论的打压下,人类主体也不会退出关键阶段,他仍会在暗中稳步回归到中心位置。在接触性阅读这一阅读模式当中,“以真实读者形态存在的人类主体,以及或多或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角色形态存在的人类主体,都将继续在小说和小说阅读中出现”[1]143。“布鲁姆在《如何阅读》一书中称狄金森阅读圣经非常像在阅读莎士比亚和狄更斯,寻找着她能沉浸在她自己“接触性阅读”:后理论语境下阅读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