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合刻栘华馆骈体文》叙录《合刻栘华馆骈体文》叙录马文博内容摘要:董基诚和董祐诚是著名的清代常州骈文家,二人的骈文在清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存《合刻栘华馆骈体文》实为方履篯集二人骈文的合刻本,其中分为董基诚两卷和董祐诚两卷。考诸二人的骈体文,可见其将赋体、序体作为主要的写作体裁,彰显了二人的才气和文体本身的文学性,为清代骈文史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关键词:董基诚;董祐诚;《合刻栘华馆骈体文》一、“二董”生平概述董基诚(1787—1840),字子诜,一字籽莘,号玉椒,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及第,官至河南开封府知府,有政声。工于骈体文和词。董祐诚(1791—1823),原名曾臣,字方立,号兰石,嘉庆二十三年顺天乡试举人。清代常州董氏本来声名显赫,但是到了董基诚和董祐诚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因此当二董年幼之时,家庭的全部重担都压在了其父亲的肩上。正如方履篯在《万善花室文稿·董方立诔并序》中所言“侍宦汧雍,所历遐僻”。尽管二董一直随父亲颠沛流离地谋生,但二人天资聪慧,以至于后来两人参加府县的考试,每试必摘其冠。因此,阳湖二董的名气迅速在常州地区传开,方履篯言及“元方季方,并誉汉世;大山小山,骋英齐代”,可见二董的声名逐渐被世人所知。二董人生的前半段的经历大致相同,兄弟二人境遇差距的是科举考试。依据现存史料,董基诚的仕途相当顺利,嘉庆二十二年考取进士之后,不久便升至户部主事,且有政声,前途一片光明,后来又做到了一方知府。古人常言学而优则仕,董基诚凭借科举考试,顺利地走上了一条众多文人梦寐以求的道路。但是,相比董基诚的顺利为官,弟弟董祐诚则颇多坎坷,董祐诚师从陆耀遹,嘉庆十六年(1811),董祐诚二十一岁时,便随其师赴陕西寓幕,直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方举顺天乡试恩科,至此之后“三应礼科,两就杂试,奥渫未升,容刀屡脱”。方履篯形容董祐诚的境况云:衡宇花飞,故园春老,流景易逝,侘傺无聊。寸履初阐,徒招奔驶之讥;缄口未《骈文研究》第六辑152弛,已罹哓渎之咎。南阳之竹,取憎茅茨;龙门之桐,辱置爨下。低头马坂,昔人所悲;奋翼鹏溟,此志谁展?①从方氏所述可知,董祐诚虽然聪慧过人,但年仅三十三岁便英年早逝。难怪后世梁任公对董祐诚之死甚为惋惜:“呜呼……夫使巽轩、方立辈有定九寿,则所以嘉惠学界者宜何如哉!”②董祐诚逝世后,董基诚将其著述汇刻为《董方立遗书》,张成孙为其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