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不是贫虽贫的风流浪子”———谈昆曲《绣襦记·莲花》的表演王斌口述陈恬整理摘要:《莲花》是明传奇《绣襦记》中的一折,也是昆曲穷生家门的代表剧目,它的传承经历几代演员的创造。昆曲演员王斌总结近四十年演出该剧的经验,根据“大身段守家门,小动作出人物”的原则,他为郑元和设计了丰富的表演细节,透视其贫寒落魄表象之下的风流浪子底色,使其鲜明地区别于其他穷生家门的人物,凸显了郑元和性格中的喜剧色彩和全剧的爱情主题。关键词:《莲花》折子戏穷生昆曲《莲花》是《绣襦记》中的一折。一般认为《绣襦记》是明代徐霖所作传奇,大约写成于万历年间,其本事可以追溯到唐代白行简的传奇《李娃传》,从宋代开始,通过文人笔记的辑录和话本、杂剧、戏文的演绎,故事逐渐丰富。《绣襦记》凡四十一出,体大辞美,为李亚仙郑元和故事流传七百年后的集大成者。郑振铎先生曾经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这样称赞它:《绣襦》……实为罕见的巨作,艳而不流于腻,质而不入于野,正是恰到浓淡深浅的好处。这里并没有刀兵逃亡之事,只是反反复复的写痴儿少女的眷恋与遭遇,却是那样的动人。触手有若天鹅绒的温软,入耳有若蜀锦般的斑斓炫人。像《鬻卖来兴》、《慈母感念》、《襦护郎寒》、《剔目劝学》等出,皆为绝妙好辞,固不仅“莲花落”一歌,被评者叹为绝作。①《莲花》一折即由传奇第三十一出“襦护郎寒”演变而来,讲述郑元和风雪天唱莲花落,行乞至李亚仙门首,亚仙见之大恸,以绣襦裹包,扶入暖阁。这是生旦重逢的重要关目,不过,它能成为一出折子戏,不仅因为情节上的意义,更是因为穷生唱莲花落和打连厢的表演。从杂剧到传奇的演变来看,这一段情节最初是很简单的,通过吸收民112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下册),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4页。南大戏剧论丛间戏弄段子,才逐渐变得丰富,成为一出可以独立表演的折子戏。作为乞丐唱曲的莲花落在宋元时期已经流行,明清时期进一步传唱,而且逐渐被戏曲所“引用”,《琵琶记》、《锦笺记》、《鸣凤记》等剧中都出现了篇幅较长、结构完整的莲花落唱段,以四季莲花落居多。《绣襦记》“襦护郎寒”将莲花落与剧情进行了更深的结合,除了描摹四季风景的俗套之外,还将郑元和自诉身世融入其中,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戏剧情境,又充分发挥了叙事抒情的功能。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表达了对这段唱辞的独爱:《月亭》之外,予最爱《绣襦记》中“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镕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迹,可与古诗《孔雀东南飞》《唧唧复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