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业新ꎬ历史学博士ꎬ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专业)ꎬ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灾害史与环境史研究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历史地理视野下的芍陂水资源环境变迁与区域社会研究”(18BZS164)的阶段性成果ꎮ«学术界»(月刊)总第303期ꎬ2023.8ACADEMICSNo.8Aug.2023变动不居:明代颍州兵备道驻劄地变移探赜〔∗〕陈业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ꎬ上海200240)〔摘要〕兵备道是明代地方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ꎮ为加强区域卫所屯田ꎬ明廷于弘治初年在凤阳府设置了南直隶地区最早的兵备道———颍州兵备道ꎮ从其设置到明末ꎬ颍道驻劄地先后9次迁移于凤阳、寿州、颍州、宿州四地ꎬ尤以寿、颍二州为主ꎬ反映了颍道的独特性及其社会控制重心之所在ꎮ颍道驻劄地频繁变移的原因多重ꎬ包括兵备道职能及其灵活性特征、卫所等军事力量的空间分布、颍寿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颍道辖地广袤ꎬ以及驻劄地所在区域阶段性社会形势等ꎮ明代颍道驻劄地的经常性迁移ꎬ折射了其区域社会变迁和明廷据此而变的社会控制等情状ꎮ〔关键词〕社会控制ꎻ治所迁徙ꎻ兵备道ꎻ颍州ꎻ明朝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3.08.013一、引言乾隆«江南通志»云:明代“统兵之制ꎬ大略有三ꎬ一为都督府ꎬ一为镇戍将领ꎬ一为督抚兵备”ꎮ〔1〕所谓“兵备”ꎬ就是明朝地方国家权力结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兵备道ꎮ〔2〕«明实录»、万历«明会典»、«明史»、地方志书等文献对明代兵备道有较多的记载ꎬ学界对此也有一定研究ꎮ〔3〕但诚如论者所言ꎬ受材料所限等因ꎬ学界迄今对明代兵备道个案研究不够ꎬ以致影响整体上认识明清兵备道的演变及其折射的社会变迁ꎮ〔4〕颍州兵备道(以下简称“颍道”)设于弘治四年(1491)ꎬ是明代南直隶地区较早设置的兵备道ꎮ〔5〕但文献关于其驻劄地的记载多有不同ꎮ如嘉靖«南畿志»、乾隆«江南通志»记其治于颍州的同时ꎬ又分别载称“弘治六年ꎬ徙于寿州ꎬ寻复于颍”ꎬ“初驻寿州ꎮ(弘治)十年ꎬ移驻颍州”ꎮ〔6〕同一文献对其驻劄地记载不一ꎬ其本身即反映了该问题的复杂性ꎮ相关研究成果对此未曾关注ꎬ或付诸阙如ꎮ〔7〕厘清这一问题ꎬ既是颍道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ꎬ也是对明代兵备道进行专门性深入研究的必要基础ꎮ有鉴于此ꎬ本文对明代颍道驻劄地变动情状及其动因等相关问题加以探析ꎮ二、颍州兵备道驻劄地变动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