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上海戏剧•••••••••SHANGHAITHEATRE创想拨开事件看见人□莫霞我写新版越剧《北地王》制,并不是诸葛丞相的法治理想。简单明白点说,就是曹魏代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方向,蜀国的主要政治势力自愿选择了追随潮流,这就是魏灭蜀的根本原因。我以为谯周看清了这点,因此他的投降不是简单的忠奸,只是顺势而为。但他不是没有过理想,而是屈从了现实。其次是在历史上一直扶不起的刘阿斗。既然扶不起,还能在位四十年,在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支撑这么久,光这一点,就值得思考。要知道,诸葛丞相去世是很早的。当然不能推翻定论,以为他有多么韬光养晦。我只想去走近一个活在英雄圈里的平庸者的内心,父王、相父、虎将文臣辈出,个个都被历史夸赞。大家都这么“卷”,把一个无能的弱者拱到帝位上,考虑过他的感受吗?我很同情他。他原不该坐这个位子,却坐了四十年,又被骂了两千年。他的投降,也不是简单的贪图享受,而是能力所限,他也累了,2004年“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庆”演出时,创作者想对袁范版《梁祝》里的《英台哭灵》进行调整,请教袁雪芬老师,袁老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没有演怎么好不改呢?”今天,我们不再持蜀汉唯一正统观。从历史发展角度讲,蜀汉灭亡是必然,三国统一也是历史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受众基础面前,我们还能只站在蜀汉立场看待这个题材吗?今天的题材价值究竟在何处?带着这个疑问,我在史料中发现了几个丰满的个体。首先发现的是一直被定位为投降派头子的谯周。他是一位大儒,《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他的学生。魏灭蜀后,他作为功臣受封任职,却不是生病就是迟滞,这里面难道没有内情吗?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投降?有一个历史背景,三国时期士族是最主要的势力,以谯周为代表的当地士族心中向往的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公元263年,魏灭蜀,而后,魏又灭吴,至此三国统一。蜀灭之际,蜀后主刘禅的第五子刘谌(即北地王)“先杀妻子,而后自杀”的殉国殉难精神为后世所赞赏,因此也成为重要的创作题材。譬如,1947年玉兰剧团演出了越剧《国破山河在》,编剧庄志,主演徐玉兰、王文娟,1957年又更名为《北地王》再修再演,反响强烈,其中《哭祖庙》唱段广为传唱,与《红楼梦·哭灵》并称“徐(玉兰)派”二哭。2021年是徐玉兰诞辰百年,为将徐派艺术发扬光大,上海越剧院决定启动《北地王》的创排工作。然而,本剧除了“哭祖庙”和“叹月”外,尽管也有个别唱段在徐派戏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