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4−2184(2023)02−0096−091980~2018年川渝地区冬季0cm地温时空演变特征李卓群,冯鑫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225)摘要:利用1980~2018年川渝地区5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冬季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0cm地温资料,对川渝地区冬季0cm地温(即地表温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川渝地区冬季0cm地温总体呈升高趋势,日最低升温趋势最强(0.79℃/10a),日最高升温趋势最弱(0.37℃/10a);川西南山地和四川盆地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0cm地温及其日较差均呈升高趋势,且川西南山地升温速率均大于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日最低0cm地温上升速率最大(1.43℃/10a),日最高0cm地温和日较差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24℃/10a和−1.21℃/10a。关键词:0cm地温;时空变化;突变分析;小波分析;川渝地区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2184.2023.02.013引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133a(1880~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85℃,1983~2012年每10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尤其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400a来气温最高的30a,全球地表温度持续升高,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1885~1990年平均和2003~2013年平均相差0.78℃[1]。中国近百年增温幅度为0.58~0.81℃,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相近[2]。同时,最新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较1850~1900年,2010~2019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变暖0.9~1.2℃,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复合风险和频发的极端事件已经刻不容缓[3−4]。0cm地温指陆地地表温度,即直接暴露于天空之下裸露土壤表面的温度。地表温度是表征地表物理过程的重要参数,是地表-大气在能量交换中的驱动因子,是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生态等基础学科研究中的关键参数之一。肖薇薇等[5]、羊清雯等[6]、郝明等[7]分别对陕西省、海南岛和赤峰市0cm地温开展研究,均得出气候变化过程中0cm地温升温显著的结论。Hu等[8]研究发现1967~2002年美国10cm地温呈升高趋势。Dousset等[9]、陈超等[10]、刘明亮等[11]、杨平等[12]、谭艳立等[13]先后分析了区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均发现0cm地温受近地面气温影响较大,且与较深层地温相比,0cm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迅速。李述训等[14]、张慧智等[15]研究0cm地温变化指出,其既是气候变化对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