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研究《荀子·解蔽》篇“昔宾孟之蔽者”段新释收稿日期:20220817作者简介:廖名春(1956—),男,湖南武冈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国思想史。①参见廖名春:《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第34-40页;廖名春:《〈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释》,《东岳论丛》2018年第7期,第6-11页;廖名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义考———兼论〈大禹谟〉“虞廷十六字”的真伪》,《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第147-154页;廖名春:《〈荀子·解蔽〉篇“空石之中”章释读及其意义》,《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23-31页等。②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91-394页。《荀子·解蔽》篇“昔宾孟之蔽者”段新释廖名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曲阜273100)摘要:《荀子·解蔽》篇“昔宾孟之蔽者”段的“乱家是也”脱“者”字,当作“乱家者是也”。“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当读作“宋子蔽于谷(穀)而不知得”,也就是宋子蔽于善而不知人性中贪得的一面。“由俗谓之道,尽嗛矣”当读作“由谷(穀)谓之道,尽歉矣”,是说宋子只从善良的方面来定义道,以为“人之情欲”“尽少矣”。而“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则当作“申子蔽于法而不知贤,慎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关键词:荀子;《解蔽》;宋钘;慎子;申子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3828(2023)03007308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3.03.06《解蔽》篇是《荀子》的名篇。笔者以前曾就其“虚壹而静”说、“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说、“周而成”章、“空石之中”章等做过探讨①,今续就其“昔宾孟之蔽者”段的释读问题做一讨论。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荀子·解蔽》篇的“昔宾孟之蔽者”段南宋浙北刻本、《古逸丛书》影刻南宋台州本、清抱经堂丛书本等皆无太大的异文。王先谦(1842—1917)《集解》本点作:“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②这一段文字,与先秦学术史关涉甚大,颇有几处值得商榷。下面分别予以探讨。一、“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宾孟”一句,过去颇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