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戰國竹簡《心是謂中》看戰國黄老思潮關聯性陳鼓應引言就我本人學思歷程而言,青年時期受疑古派影響和西式教育薰陶,加之白色恐怖的時代陰影,因而醖釀些許反傳統心態。之後我轉入研讀尼采,由反叛西方傳統過重的神學色彩,進入存在主義,再而步入老莊的世界。這激發我開始重思中國哲學的創始者,尋求“古史辨”反叛傳統之外的思考方式。近年來,我着力探究中華文明延續性特徵與孔老會通的議題。同時,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大量出土文獻爲我們提供了重新探索古代文明的新材料,啓發學界反思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時代①。一面是省思固有傳統,一面是尋求中國哲學之源,加之時代感、生命感之交融,形成了我學術歷程的主要動因。①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載於《中國文化》第7期,1992年,第1—7頁。2018年11月,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我有幸初步研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①這一輯中《心是謂中》這篇文獻,並作出簡短發言。之後,我感到在衆多出土文獻中,《心是謂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些問題頗值得深入。它與戰國中後期“大一統”形成的時代思潮———黄老思潮———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兩者關係的重要線索,一是皆由“心術”引向“主術”,二是在“心”、“中”、“命”等命題上,二者的可參照性。一、黄老思潮主旨與《心是謂中》的核心議題《心是謂中》整理者沈建華女士認爲這篇竹簡有三個重要的議題———“身心—君臣”比喻、心與天的關係和心智的作用、身命與天命的關係②,我將在此基礎上展開五方面論述:1.有關道家黄老學派的簡介;2.“身心”以“君臣”爲譬喻;3.《心是謂中》將“心”與“中”相關聯,体現了道家和黄老思想中“心”和“中”的關聯性;4.《心是謂中》釋文的“重智”説;5.《心是謂中》的“身命”與“天命”及其所体現出的儒道思994從清華戰國竹簡《心是謂中》看戰國黄老思潮關聯性①②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沈建華:《初讀清華簡〈心是謂中〉》,載《出土文獻》(十三輯),2018年,第136—141頁。想會通。讓我們先簡要回顧道家黄老學派之主旨。《史記》記載,稷下學宫鼎盛時期,稷下先生七十六人,學士千百人之多:宣王喜文學遊説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概述了黄老思想的主要主張:道家使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