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化石2023年第1期后骨骼却已经具有大量鸟类的进步特征,例如骨化的胸骨,加长的前肢,缩短的尾骨,对握的脚爪等,体现出头骨和身体的镶嵌进化模式,头骨特别是颞区和腭区在演化上比较保守。研究中发现,克拉通鸷最为特殊的是具有异常长的肩胛骨和第一蹠骨(相当于脚掌最内侧的骨骼)。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分支系统学的方法,追溯了上述两块骨骼在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动态轨迹。肩胛骨是鸟类飞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在不同飞行方式的鸟类中变化显著。研究人员发现肩胛骨在兽脚类恐龙比在鸟类中更易发生长度的改变,其在克拉通鸷中的独立加长有可能是适应飞行的一种尝试,因为加长的肩胛骨能够扩大控制向下扇动翅膀的肌肉的附着面积。克拉通鸷的第一蹠骨的相对长度远超过其他鸟类和多数恐龙。在恐龙-鸟类演化中,第一蹠骨显示出缩短的趋势,例如第一蹠骨在鸟类中的相对长度比例是远小于原始的兽脚类恐龙,而鸟类第一蹠骨的比例在其分异伊始就已经确立。第一蹠骨在克拉通鸷中的加长是独立演化的结果。这一结论也可以从第一蹠骨的系统发育信号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其受系统发育关系影响的程度在兽脚类恐龙中较高,但是在接近副鸟类时降低。利用生态主轴分析,结合巨大的第一脚趾和弯曲的脚爪,研究人员提出第一蹠骨的异常增长有可能与克拉通鸷类似猛禽一样的生态习性有关。克拉通鸷独特的肩胛骨和蹠骨显示了在个体发育、自然选择和生态功能机会的动态作用下,一些看似演化相对保守的骨骼“摆脱了限制”而发生演化变化的现象。(原文报道:李志恒)我国云南发现最早的多指节型鳍龙类新属种奇异罗平龙前肢(上)及后肢(下)(徐光辉供图)化石新知80化石2023年第1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Luopingosaurusimparilis),奇异罗平龙尖嘴长吻,形似“四脚蛇”,全长超半米。它的体形像水生蜥蜴。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论文通讯作者尚庆华研究员介绍,奇异罗平龙是在过去十余年对罗平生物群的持续研究中发现的。它体型像水生蜥蜴,是一种原始的鳍龙类,归入肿肋龙科。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肿肋龙超科。但是,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代表了两者在摄食和运动上不同的生态适应。尖嘴长吻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