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6期Vol.35-No.6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OFBAISEUNIVERSITY2022年11月Nov.2022文化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实践——基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宋小飞1,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在外部政策及内部动因变化下不断重塑,实现文化再生。文章基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探讨21世纪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建设实践表现出的显著特性,分析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转化发展,并提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打造、文化创新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关键词:文化重塑;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22)06-0021-09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文化再生产”这一概念,他强调文化是动态的,非一成不变,是处于不断再生产发展过程中的。[1]文化再生产依据文化类型及方式实现,其中文化类型是完美、普遍价值的体现,可以通过文化再生产探寻和发现他的永恒价值。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是说文化通过不断再生从而能维持一种平衡。在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布迪厄以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对文化实践作了细致考察。本文把文化再生产概念应用于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再生产研究。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文化再生产问题,从文化发展规律看,其原有文化并未消失,只是借助内在适应机制,转换出新的文化产业形式。其民族传统文化在再生产过程中,能运用文化再生能力把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移接到新的文化上,也就是在保留与恢复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结合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场域”被布迪厄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2]122场域是相对自主性的区域,它是独立运作规则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内它有自己清晰的逻辑。沧源佤族自治县就是这样一种有运作规则的空间。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总人口18.98万人,佤族人口分别占全县、全国和世界佤族人口的85%、40%、15%左右,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佤文化荟萃地、传承地和弘扬地;沧源佤族自治县属于边境地区,民族文化灿烂,自然生态宜居,沿边优势突出,自治县国境线长150公里,面积244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和1个农场,93个建制村(社区),644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