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25卷第2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4月《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出版于1970年,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中期的代表作,在一九七一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是一部“书中之书”的经典小说。贝娄一方面刻画了大屠杀的幸存者波兰籍犹太人赛姆勒先生人生的三个阶段及其艰难的成长历程。[1]另一方面,贝娄又以美国阿波罗成功登月为历史背景,塑造了一个拥有同样乌托邦梦想的科学家拉尔教授的形象,拉尔教授的《月球的未来》为赛姆勒摆脱历史的重负提供了可能。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进行研究,如张军从引路人的视角考察了主人公赛姆勒的成长历程;陶家俊、郑佰青、朱正敏、杨曦探讨了《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母题研究和主题研究;朱玉英、张雯、宁东研究了《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宏大叙事、城市叙事和疾病叙事;林翔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切入点,挖掘了小说的伦理内涵。以上研究丰富了我们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认识和理解。然而,贝娄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问题的思考,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出“新历史主义批评”不谋而合。格林布赖特在《文类》上发表的“文艺复兴时期权力的形式和形式的权力”一文中,提出了“新历史主义批评”这一术语,随后在《历史主义重来》《新历史主义实践》和《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等著作中形成了新历史主义的收稿日期:2021-10-06作者简介:李红娟,女,河北邯郸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欧美文学和西方文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赛姆勒的成长研究李红娟(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古稀之年的犹太知识分子赛姆勒先生三天的生活经历。贝娄以文本为媒介,通过叙述赛姆勒先生生存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文本与历史的互动关系,思考了赛姆勒先生社会身份缺失的原因,阐明了赛姆勒只有通过“自我形塑”才能走出历史的阴霾,重获身份的回归,最终找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小说通过描写赛姆勒先生的成长过程,隐喻了贝娄对历史事件的明确态度,彰显了浓郁的新历史主义色彩。同时,为迷茫的现代知识分子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重要参考。关键词:新历史主义;赛姆勒;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23)-0078-04ANewHistoricismStudyonSammler’sGrowthinMr.Sammler’sPlanetLI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