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螺吡喃类化合物是研究比较深入的一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由于光照前后其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明显变化,使其在防伪、分析检测、生物荧光成像等领域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1-5]。其正向光致变色机理是在紫外光照的条件下分子中的螺C-O键发生异裂从而形成共轭体系增大的开环体,从而呈现无色体向有色体的转变,在避光、加热、或另一波长的光照射等条件下可以发生其逆反应,即从开环体变回闭环体,回到无色状态,这一过程如图1所示[6]。大多数的螺吡喃以及相似结构的这类物质都具有正向的光致变色的性质。当分子中合适的位置上连有冠醚、游离的羧基或羟基等功能基团时,也会有少数的螺吡喃类化合物呈现“逆”向光致变色的特性,即紫外光照射前化合物以开环体的形式存在,呈现有色状态,紫外光照射后呈现无色态[7-9],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N-羟乙基-3,3-二甲基-6-硝基吲哚啉螺吡喃[10,11],它的变色机理如图2所示。研究表明,螺吡喃分子中的取代基的电子效应直接影响其开环体的稳定性,当苯并吡喃苯环上的取代基拉电子能力越强、吲哚啉苯环上的取代基团的给电子效应越大时,开环体的稳定性越好,容易呈现逆光致变色性[12]。本文通过将N-羟乙基-3,3-二甲基-6-硝基吲哚啉螺吡喃中的硝基替换为拉电子能力稍差的醛基的设计思路,仍然如期得到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具有逆光致变色性质的螺吡喃类化合物4,其合成路线如图3所示。1实验部分1.1实验仪器及试剂ZF-1型三用紫外分析仪、WRS-1A数字熔点新型逆光致变色螺吡喃的合成、结构及性质刘怡然,贾爽,杨素华,刘箫音,张天赋,杨钰琨(赤峰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收稿日期:2022-10-02通讯作者:杨素华(1971-),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功能材料。Email:cfyangsuhua@126.com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138014)摘要:作为一类重要的光致变色化合物,螺吡喃一直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本文根据逆光致变色螺吡喃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合成了一种未见文献报道包含醛基的螺吡喃类化合物4,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通过紫外光照射前后裸眼识别颜色的改变以及可见吸收光谱的改变,验证了化合物具有逆光致变色性能。关键词:螺吡喃;醛基;逆光致变色中图分类号:O6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1-0021-03Vol.39No.1Jan.2023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3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