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311029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以“工程与环境物探”课程为例许志河1,2石砚斌1,2罗腾1,2吕明苑1,2顾观文1,21.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河北三河065201;2.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201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高效对接市场需求,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必须破解的议题。防灾科技学院通过开设“工程与环境物探”这门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加强我国城市工程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开展理论教学与和实际教学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并开设十二个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实验课程,为学生毕业后开展相关城市空间监测和应急救援勘查等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工程与环境物探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建构历来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关注的难点和热点[1⁃2]。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其发展水平仍在低位中徘徊,如何创新深度融合方式以及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高效对接市场需求,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必须破解的议题。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城市遭受工程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将强化城市环境污染、工程劣质、地质灾害等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紧迫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面前。开展城市地质工程、工程与环境评价的研究,已经成为加强我国城市工程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探讨融合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意义。防灾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的行业特色应用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责任重大。为了满足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地球科学学院确立本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从事防灾减灾、资源勘查和工程勘查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从最初的“院所台”(学院、地震研究所、地震观测台站)培养模式发展为“院所台企司”(学院、地震研究所、地震观测台站、地质工程勘查企业和环境污染评估公司)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与环境物探”课程是为了解决我国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土地规划、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