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2023/1|中国是史学大国,有悠久的修史传统。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反映了周王朝及各封国的史官的分工。晋之董狐、齐之太史,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史官,受到后世的敬仰。进入封建社会后,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史学的影响甚大。秦始皇时,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司马迁《史记》也是到汉宣帝时始“遂宣布焉”;而班固得以修成《汉书》,也是受到汉明帝之诏才得以实现;继而,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撰《汉纪》;梁武帝敕群臣修《通史》;北齐文宣帝高洋命魏收修《魏书》;等等。以上诸多史著的修撰、史家的命运都是出自皇帝的意旨。但这些意旨大多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就目前所见,中国历史上较完整且流传至今的第一道皇帝修史诏书,当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五年(622年)的《命萧等修六代史诏》,距今已有1400多年,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也是一篇重要的史学文献。令狐德棻修史之议的卓识令狐德是唐初著名史学家,被当代学人誉为“唐代史学的开山”。他是第一个向唐高祖提出修撰前朝史建议的史学家。《旧唐书》本传称:“武德已来创修撰之源,自德始也。”(《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十分中肯的。令狐德是一位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史学家。他在青年时期因“博涉经史,早知名”,但“以世乱不就职”为由,拒绝在隋炀帝大业末年入仕。直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始出仕,任起居舍人。他敏锐地认识到,新皇朝建立之初,亟须收集全国各地的图书,以免战乱造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帝修史诏书——唐高祖李渊《命萧等修六代史诏》□操宇晴◇《唐大诏令集·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书影|019||百家纵横|经籍的大量散佚。因此,他向唐高祖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建议得到唐高祖批准,经过数年的努力,“群书略备”。这为后来的修史工作做了充分的文献准备。在此基础上,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进一步向唐高祖提出修前代史的建议,他说:“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按:指北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下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旧唐书·令狐德棻传》)这一段话,首先指出“近代”正史纂修方面的缺憾。其次认为修前朝史宜尽早着手,现在修纂梁、陈、齐、周、隋各史尚有文集、口耳相传的历史等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