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汉语饮食词汇研究»评述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性极强,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作用.由楚艳芳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汇总了用汉语记录的与饮食相关的词语,挖掘了一批汉语饮食词语的来源、结构、意义、成因及特点等,探索、归纳了一些关于汉语词汇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融入中国饮食文化及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汉语饮食词汇研究»全书共7个章节.第1章通过对汉语饮食词汇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总结,从语言学角度分门别类的介绍,对汉语饮食词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深入挖掘涉及饮食词汇的文献典籍,沿着历史脉络对汉语饮食词汇作出更好的阐释;第2章从饮食方式、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感觉、饮食味道、饮食名称6个方面对汉语饮食词汇的大致面貌进行描述;第3章以“锅”“味道”“炒”族词为例从单音词、复音词、词族三部分对汉语饮食词语意义研究的重要性加以阐释;第4章从隐喻的角度,以“食”系词语、饮食器具类词语、饮食感觉类词语的繁衍为例,对汉语饮食词语的词义繁衍进行阐述,体现饮食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第5章从语言学的角度,以构词法为基本立足点,对以饮食“形”与“色”命名的词语进行分析,开展对汉语饮食词语的结构分析;第6章总结出汉语饮食词汇具有历史悠久,数量大、分布范围广,隐喻、转喻用法多3个看似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特点;第7章对当前学术背景进行分析,并从词义、词语的意义、语素研究、词语结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等方面对汉语饮食词汇研究理论进行延伸性讨论.汉语言文学由文字演变而来,从岩画、甲骨文、象形文逐渐诞生汉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使用文字记录的过程中赋予其思想与感情,文字在社会不断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起源于数千年前,在甲骨文时代便初具雏形,中国饮食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诗经»«论语»等著作便有关于饮食的记载,汉朝以后出现的«食经»«四时食制»等专著,«齐民要术»«农书»«黄帝内经»等农书、医书均记录了与饮食相关的词语,饮食的重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