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评《诗经·郑风》之“细”涵义探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季札观乐”一事。季札在鲁国遍观《诗经》并作出评述,在观《郑风》后评价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1]不同于对《雅》《颂》以及其余十四国国风褒贬分明的评价,季札对于《郑风》的态度有褒有贬,引人深思。学界因为其中预测郑国早亡,故而对其可信性与时间提出质疑[2]。且不论其具体时间如何,单就评论内容本身的价值就值得我们继续深入考察。季札对《诗经》的评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音乐评论和鉴赏史料”[3],由此引发对中国文学性质的重新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学以“音乐文学”为正宗,“所谓诗歌即是音乐,所谓《诗经》便是乐经”[4]。其中季札评《诗经·郑风》之“细”涵义探微郭院林内容提要《左传》所载季札观乐一事历来备受关注,他对《诗经·郑风》之“细”含义的评述,各家对此众说纷纭。检索《左传》所引《郑风》与传世《郑风》在汉、宋时期的接受情况,回到历史语境,运用诗学相关理论,结合音乐学、社会学方法,以发展观念从诗与乐的角度分析季札所评《郑风》“细”的内涵及其影响。从乐评角度看,“细”指音乐的繁杂、精妙;从诗评角度看,“细”指诗词内容多言男女情爱之事,感情表达繁绮细腻。《郑风》在春秋时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音乐效果,在审美上都有突破。季札对《郑风》的评论具有文本与音乐的双重指向,深层心理更多体现了对艺术美的恐惧,“是其先亡乎”也是一种戒惧的忧患表述,不能据此质疑季札观乐的可信性。这一心理与思想对孔子以及汉、宋诗评影响颇大。关键词《左传》季札赋诗言志《郑风》细郭院林,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整理”(19FTQB007)的阶段性成果。[1]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九,《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8页。[2]徐建委根据《左传》文本流动性特点以及叙述方式“预断祸福无不征验,盖不免从后傅合之”的性质,结合郑国亡于公元前375年的史实,认为季札观乐的记载不会早于此年,不能当作襄公二十九年的材料来使用。徐建委:《季札观乐诸问题辩证——兼论早期儒家对先秦知识的塑造》,《文学评论》2018年第5期。[3]欧筱琦:《先秦音乐批评概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4]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213DOI:10.13858/j.cnki.cn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