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编辑刘柱军防治实例2023.4岩原鲤俗称岩鲤、墨鲤或水子,广泛栖息于水流缓慢、岩石较多的底层水体,是生活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中下游的广温性鱼,其肌间刺少、肉质鲜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岩原鲤人工繁殖技术成熟、规模化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由于养殖密度过大、生产过程中管理不当等因素导致岩原鲤病害频发,造成养殖效率低下,严重威胁到岩原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近日,重庆市荣昌区某养殖场暴发了一例岩原鲤的小瓜虫病,针对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岩原鲤出现的病理特征,通过镜检观察和病因分析进行了治疗,现将此次发生的岩原鲤小瓜虫病总结如下。一、小瓜虫病流行情况小瓜虫病也称白点病,其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体鳃部、鳍条和体表,因此给淡水养殖鱼及观赏鱼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患病鱼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鱼体消瘦且游动迟钝,病灶部位的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增生并且产生大量黏液,在感染部位形成黏膜覆盖或形成白色囊泡;严重感染者,鳍条有不同程度的腐烂或缺失,常浮于水面,即使受惊吓也不下沉水底,随后陆续出现死亡现象。二、小瓜虫病的诊断1.发病池塘情况2022年10月9日,重庆市荣昌区某养殖场岩原鲤鱼种出现患病死亡情况,该养殖场苗种培育池为6.0米×10.0米×1.2米的水泥池,水深1.0米左右,培育池水温为19.8℃。该养殖场采用净水养殖模式,通过500瓦的旋涡式气泵风机和气石相连的方式增加水体溶氧,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增氧,半个月换水1次,换水量约1/3。养殖户在投喂时发现岩原鲤整体吃食不佳,出现擦壁现象,捞出后肉眼能观察到鱼体表出现了小白点,并有零星死亡的情况。2.发病情况培育池中的岩原鲤整体吃食不佳,食欲逐日减退至食欲全无,表现为腹部凹陷、形体消瘦;患病鱼出现烦躁不安或跳出水面,同时肉眼可见其体表有白点附着,并表现出摩擦池壁的现象;严重感染者还出现呼吸困难,离群并浮于水面,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且附着有大量白点,尾鳍和胸鳍基部红肿、鳍条腐烂缺失,尔后出现批量感染死亡的现象(见图1~2)。3.镜检观察取患病岩原鲤并刮取其体表黏液、并用剪刀和镊子取其鳃丝、鳍条等部位制片后,在显微镜(XSP-C204D型)下观察,视野中呈现大量呈圆形并具有马蹄形核的寄生虫,虫体呈旋转的运动状态,且外缘有纤毛摆动(见图3)。综合以上患病特基金项目:重庆市生态渔产业体系资助(4322190028)通信作者:朱成科贺蝶,任朝颖,朱成科(西南大学水产学院,重庆402460)图1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