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1420-2004昏眩病诊断操作规程Protocolofdiagnosisforwhirlingdisease2004-06-01发布2004-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婿SN/T1420-2004月U吕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小伦、薄清如、黄建珍、赖子平、兰乃洪。本标准系首次发布的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1420-2004昏眩病诊断操作规程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昏眩病的诊断操作规程。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口继缚鱼的昏眩病检验检疫。2材料2.1仪器设备普通天平,分析天平,普通离心机,微型振荡器,水浴锅,振荡水浴装置,普通显微镜,血球计,pH试纸,研钵,解剖刀,镊子,烧杯,玻片,离心管,可调移液管等。2.2试剂漂白粉,10%福尔马林,1%孔雀绿,70%,80%,90%,95%,100%酒精,二甲苯,姬姆萨染色液(见附录A),胃蛋白酶液(0.5%)(见附录A),酪蛋白酶液(0.1%)(见附录A),0.1mol/L氢氧化钠,10%牛血清蛋白,磷酸盐缓冲液(PBS)(见附录A),甲醇,丙酮。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昏眩病诊断3.1临床症状病鱼作狂乱追尾运动,特别当喂食或被惊吓时症状加剧。在冷水条件下,旋转运动的临床表现通常发生在感染后2个~3个月,并可持续长达一年。2月龄~8月龄的病鱼,躯干后部和尾部呈黑色。昏眩病后期的病鱼鳃盖骨萎缩,鳃裸露在外,下领骨畸形,脊椎弯曲,眼后头盖骨严重凹陷,这种鱼染病三年后仍带有病原体。3.2寄生虫检查3.2.1病原体形态该病病原体为脑粘体虫(MyxosomacerebraLis),脑粘体虫的抱子大小为(6.5km-7t}m)X(7.5pm---8E+m),微卵形,侧面观似小扁豆;有两个梨形极囊,袍质中有两个圆形的胚核,一条无缝合脊的明显可见的缝合线,无嗜碘泡(参见附录B),3.2.2采样3.2.2.1采样原则选择有临床症状的鱼作寄生虫检查,若无症状,可根据鱼的数量随机抽样检查。3.2.2.2采样数皿对有症状的鱼取5尾~10尾作寄生虫检查,或对无症状鱼群则按表C.1进行抽查3.2.3涂片检查3,2.3.1将头部纵切开,观察耳区软骨组织中有无胞囊(乳白色,直径为1mm-2mm),3.2.3.2若有胞囊,取一小块胞囊放在载玻片上,压碎,用45。倍~600倍显微镜检查,观察是否有脑粘体虫抱子3.2.3.3如果没有发现胞囊,则从耳石区将软骨组织切开,刮取内含物作涂片检查。左右耳石区都需检查。3.2.3.4上述两项检查都未发现抱子,可按3.2.4检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