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评述著作评述大学科研育人:立德树人与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评《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刘贵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起系统谋划,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大学是探究高深专门知识的场所,从19世纪初德国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开始,现代大学就为“教育、科研、人才”的逻辑统一奠定了基本架构。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市场的裹挟下,大学的科研舍弃育人职能,在追寻学术资本主义的路上一骑绝尘,大学也日益成为“失去灵魂的卓越”。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需要全面准确认识科学研究的多种内涵和功能。科学研究是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的研究者要更多面对不同知识场景中的生产者和应用者,要更多承担起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科学研究是传承和创造高深专门知识的重要方式,必须注重对科研人员科学精神、科研伦理、科学态度的熏陶与培养。“科研育人”不仅是前沿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强调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功能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探讨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以及育人机理,显得尤为迫切。由刘在洲等学者撰写的《大学科研育人机理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围绕大学科研育人及其机理展开研究,凝练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本质特征;挖掘了大学科研的本质属性,探索了大学科研的育人本源;解析了大学科研的发生学方法,揭示了大学科研的育人逻辑;提炼了大学科研育人的构成要素,检验了诸要素的育人效能;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构成要素的触发模式,探讨了大学科研的育人规律;解析了我国科技界典型案例,阐述了科学家精神的育人意蕴;构建了大学科研育人的实现机制,设计了大学科研育人路径。总之,该书对推进大学教育与科研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科研育人及其机理的专著。它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指导科研育人的生动教材。总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强。梳理了大学科研育人发展演变的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科研育人的要素体系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