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实施十九大精神,自2019年起国家新增6个自贸区,其中于2020年9月设立安徽自贸区,包括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涵盖安徽省的北部中部与南部。近年来合肥市秉承科教兴市的思想,在量子、能源、生命等领域不断壮大自身的科创能力,促进产业群升级发展,但从全省视角出发则呈现发展不均衡,合肥处于一枝独秀的状态,与江浙沪地区相比安徽省整体经济实力更是偏弱。在此背景下,打造安徽省自贸区,探究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对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文献综述国外早有学者就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探索。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早期研究主要探讨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可以带动创新,便成为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1-2],故技术创新与经济进步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3]。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同产业的结构变化对总体经济的增长变化影响不同,其中技术驱动型高技能产业对总体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4]。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并聚焦于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科技是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加大科技投入可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也可反作用于科技进步,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5-6]。基于两者关系,优化产业结构能够促进我国行业内资源的重新分配,进一步提高科技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早期文献多侧重于定性研究,随着研究深入,评价方法由定性转为定量,如郑林昌等通过建立耦合度测算模型,辅以指数构建多指标法,对我国省域层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8]。赵敏等则从全国省域层面聚焦于甘肃省14市的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最终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差异度较大,只有兰州一市耦合协调度较高,其他地区均处于较低或低度耦合协调阶段[9]。尚英仕等以中国东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为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熵值法等方法模型进行分析,指出要采取差异化科技创新策略推动不同城市群内的绿色协同发展[10]。叶堂林利用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地区三地不同的耦合阶段及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1]。从已有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方...